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国务院,有最新部署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1 0
  来源:政知见
  撰文 | 余晖 董鑫
  11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是“部署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政策措施”。
  会议指出,增强供需适配性是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畅通经济循环的有效举措。
  作为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一环,消费既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更是14亿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载体。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推进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大力发展数字消费和服务消费,扩大文体消费,推动了消费潜力释放。
  在国常会召开当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数据。
  从消费数据来看,随着促消费政策不断显现,市场销售总体平稳。10月消费市场在政策拉动与假日效应双重作用下,呈现“总量平稳、结构升级”的良好态势。
  服务消费已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增长点。数据显示,1-10月份的服务零售额比1-9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商品零售额增速0.9个百分点。
  尽管前10月市场销售总体平稳,但消费潜力的释放仍面临制约——居民消费能力和信心有待提振,供给与需求之间还存在结构性错配。
  如何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在需求侧加大政策力度,着力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努力让老百姓的消费底气更足、预期更稳、信心更强。
  此次国常会,则聚焦“供需错配”这一更深层次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错配?
  从消费端看,我国消费市场正经历深刻转型。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的生存型消费,而是更多转向追求品质、体验与自我提升的发展型消费。数据也印证了这一变化——以吃穿为主的基本消费趋于稳定,而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性消费快速增长,消费正迈入“品质化、个性化、场景化”的新阶段。
  然而,供给端的反应却相对滞后。一些企业仍停留在“重数量、轻质量”的传统思路,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意识不足,再加上市场信息传递不畅、产业升级步伐偏慢等因素,导致低端产品过剩,优质供给却跟不上。尤其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服务供给与民生期待之间仍有明显落差。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要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多元需求,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事实上,相关工作已在推进。
  比如,今年7月,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提到,制定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助力扩大消费行动方案,加快人工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智能穿戴、无人机等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同月,民政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促进养老服务扩容提质,实现服务供给与需求更加协调适配”。
  本次国务院的会议进一步提出了多个要求:

  •   要加快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强化人工智能融合赋能,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发新产品和增值服务,持续拓展新的消费增量。
  •   要积极支持企业扩大特色、高品质消费品供给,加快安全、性能、绿色等标准更新升级,完善认证体系。
  •   要培育消费新场景新业态,丰富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从商品供给看,我国消费商品供给体系尚未进入强调差异化生产、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柔性化生产阶段。
  公开资料显示,柔性制造,是指一种应对大规模定制需求而产生的新型生产模式。柔性生产不仅要求生产线能够灵活调整产品类型,还需要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快速适应外部变化。
  随着工业4.0的兴起,柔性制造正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工业互联网、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让“个性定制”“一件起订”的柔性化生产模式变为现实。在面临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全球竞争环境的背景下,柔性制造正在定制化、响应速度和资源效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次会议提到,“要围绕细分市场精准匹配不同人群需求,发展一批柔性制造工厂,推动生产高效响应消费者个性化需要。”
                                                                                                                                                                  责任编辑:崔理斯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期待您打破宁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发表评论
发布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