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达瑙特的风景画,有种让人安心的力量!

发表于 昨天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37 0



维也纳西部
West Of Vienna



来自维也纳森林
Aus Dem Wienerwald



池塘边
By The Pond



普兰肯贝格题材
Motif Of Plankenberg



深秋黄昏场景(1891年)
A Scene At Dusk In Late Autumn (1891)
雨果·达瑙特(Hugo  Darnaut,1851年11月28日-1937年1月9日),原名雨果·菲克斯(Hugo Fix),是一位奥地利风景画家,以其在奥地利情调印象主义传统中的作品而闻名。
达瑙特生活的年代,奥地利正值哈布斯堡王朝的尾声,城市在工业化,乡村却还保留着田园诗般的宁静。他的画像是对这种乡村生活的挽歌,记录了那些还没被现代化吞噬的角落。
他常背着画架,跑到多瑙河谷或者阿尔卑斯山脚去写生,风吹日晒的,画布上还得防虫子。有次他画一幅湖景,画到一半下起雨,颜料被淋得一塌糊涂,他却乐呵呵地说:“这雨给画加了点自然的味道。”



有鹿的林地场景
Woodland Scene With Deer
他跟维也纳的艺术家圈子关系挺好,经常跟其他画家一起喝酒聊艺术。他有个习惯,喜欢在画的背面写点小笔记,比如画的是哪天、哪个地方,甚至心情如何。这些笔记现在成了研究他作品的宝贵线索。比如一幅画着多瑙河的画,背面写着“1878年夏,阳光很好,心情却有点沉”,让人忍不住猜他那天是不是遇到了啥烦心事。
他的画在当时卖得不错,尤其是中产阶级特别爱买,挂在客厅里显品味。到了20世纪初,他的作品还被选去参加巴黎世界博览会,拿了不少好评。有一幅《夏日田野》据说被一个法国收藏家一眼相中,当场拍板买下,说是“看着这画就像回到了童年”。
达瑙特画画时,像是跟自然在对话。他不太在意画得像不像照片,更在乎能不能把当下的感觉留住。他在给朋友的信里提到过:“光线是活的,它会呼吸,画画就是抓住它的呼吸。”这听起来有点玄,但看他的画就明白了——那些光影的过渡、树叶间的反光,总能让人感觉到时间的流动。



林间溪流
Woodland Stream
他的画室在维也纳,据说窗外能看到一片小树林,他常在那儿盯着光线变化发呆。他喜欢早起画画,觉得晨光最干净,画出来的东西也最有灵气。有时候他也会画黄昏,喜欢那种暖黄和紫色的交织,像是给画面蒙上一层薄纱。他的画里很少有人物,偶尔有也是小小的剪影,像是点缀在自然里的小音符。
雨果·达瑙特可能不是艺术史上最响亮的名字,但他的画有种让人安心的力量。他的作品现在多在维也纳的博物馆,比如贝尔维德宫,或者一些私人收藏里。每次看到他的画,都像在翻一本老相册,里面装着奥地利乡村的夏日和微风。他用画笔留住了时光,也留住了自己的心动。
下次要是刷到他的画,建议你多看两眼,尤其是那些阳光洒在草地上的画面,简单得像首小诗,却美得让人想叹口气。达瑙特的艺术,就像在跟你说:嘿,停下来,感受下这世界的温柔吧。



山溪边的白桦树
Birches By A Mountain Creek



城堡公园内(1893年)
In The Castle Park (1893)



有桥的夏日风景
Sommerlandschaft Mit Brücke



林间小径
The Path In The Wood



水堰
A Weir



多瑙河畔的迪伦斯坦(1876年)
Dürnstein On The Danube (1876)



秋日有雄鹿的林间空地
A Forest Glade With Stags In Autumn



安珀河畔
On The Banks Of The Amper River



夏日丰收
Summer Harvest



溪边磨坊
A Mill By A Creek



池塘边的银白杨(1935年)
Silberpappeln Am Weiher (1935)



春天
Spring



北欧风景(1910-1915年)
Nordische Landschaft (1910-1915)
来源:油画世界 (ID:ArtYouhua),转载请注明。
声明:本文所使用的文字、图片及音视频等内容,仅为学习分享与学术研究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期待您打破宁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发表评论
发布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