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今日南泥湾:千亩稻田成最美风景线 奋斗精神系最好教科书

发表于 9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1 0
中国网延安10月18日讯(记者 吴疆)金秋时节,位于陕西延安的南泥湾千亩水稻田即将迎来收获期。10月17日,“红星照耀中国:从伟大胜利走向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调研采风活动来到南泥湾,触摸80多年前的那段革命历史,深切感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南泥湾精神。



延安南泥湾,反映大生产运动时期的雕塑。中国网记者 吴疆 摄

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内,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文物记录了南泥湾从荒无人烟到遍地牛羊、到处庄稼的变迁之路。1941年3月,面对日寇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挑衅和经济封锁,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向南泥湾开进,进行屯田垦荒。“当年条件非常艰苦,他们来到这里没有房子住,没有饭吃,但这并没有把战士们吓退,搭草棚,挖野菜,采野果,没有劳动工具,就自己制作。”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讲解员李茜向游客讲述着那段艰难的岁月。

经过几年的努力,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1944年,南泥湾的水稻种植面积已达26万亩,收获粮食37000石,并向陕甘宁边区政府缴纳公粮10000石,实现了“耕二余一”甚至“耕一余一”的奇迹。“正是这把老镢头,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岁月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奋斗历程。”讲解员王艺帆指着展陈台上的一把镢头向游客讲解道,目前大生产纪念馆内还保存有1100余件农具,记录着那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



延安南泥湾,游客在稻田边打卡拍照。中国网记者 吴疆 摄

据王艺帆介绍,南泥湾的水稻种植始于上世纪40年代初的大生产运动,当年八路军三五九旅的很多士兵来自南方的水稻种植区,对水稻种植有着极为成熟的经验,经治地打坝、修渠引水,水稻种植面积一度达到7000亩,为党中央的粮食供给作出重大贡献。后来,因劳动强度大、效益低等原因,水稻种植面积逐年缩减,面积最少时,仅种植300多亩。

近几年,为了发展水稻产业,南泥湾与北大荒集团合作建设了千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引进优质东北大米品种和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同时,扩大水稻的种植区域,修筑灌溉渠和田间生产路,打造集中连片的景观稻田,与周围配套景点形成复合型游览体系。如今,南泥湾水稻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亩产稻谷可达500多公斤,亩产值超4000元。南泥湾稻田不仅是当地的特色产业,也成为南泥湾最靓丽的风景线。



延安南泥湾,千亩水稻即将迎来收获期。中国网 吴疆 摄

眼下,南泥湾千亩水稻即将进入收获季,很多游客赶在水稻收割之前来打卡拍照。“这里的景色太美了!”在稻田观景台上,刚参观完大生产纪念馆的李女士不住的感叹,李女士告诉记者,这次来南泥湾旅游,既可以了解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历史,也可以感受千亩稻田的美景。

近年来,南泥湾大力发展红色产业、推进全域旅游,逐步成为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发展典型示范区。2024年,南泥湾景区正式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据了解,今年1月至10月,南泥湾景区已接待游客110.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34.85万元。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呀一唱......”夕阳下,放眼望去,南泥湾千亩稻田像一幅巨大的金色画卷,层层叠叠的稻浪随着微风轻起,仿佛在吟唱着一首“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世纪之歌。

编审:王月博 吴闻达

                    【责任编辑:刘维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期待您打破宁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发表评论
发布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