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连着天下:“挑战杯”赛场上的青年国际传播实践

发表于 昨天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7 0
当加拿大博主“楼matthew”在社交媒体上用流利的英文解释“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并细心标注亭台楼阁、佛塔的英文名称时,他或许并未意识到,自己正成为一场宏大叙事中的一个小小音符。
这条发布于今年1月的小红书视频,像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双语字幕的“双桨”划动下,激起了文化理解的涟漪,收获了3000多个点赞。几天后,他的“中文热梗教学”又将“YYDS”类比于“GOAT”,“牛皮”对应“awesome”,贴心建议用奶牛表情替代原词以示文明——这条“网络生存指南”被海外网友收藏了700余人次。
这些看似轻松的视频背后,连接着一场跨越19国、涉及1392名新生代华人的深度调研。参加第十九届“挑战杯”竞赛的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调研团队,通过“说咱闽南话APP”和“世界晋江青年联谊会”等渠道,追踪这些在东西方文化间“跨国穿梭”的年轻人如何成为国际传播的“毛细血管”。团队负责人葛江美玥发现,这些海外博主正通过“文化转译”在海外平台讲述中国故事,但同时也面临动力不足、算法围栏等重重困难。
文化转译的困境与探索
“楼matthew”们的转译远非简单翻译。在推荐中国电影的视频中,他不仅讲解《繁花》里的上海风情,更推荐《沉浸式翻译》插件,为海外网友配备“自主探索中国文化的钥匙”。巴西网友在评论区用中文激情讨论《霸王别姬》,美国网友则排队标记“已加入片单”。这种“授人以渔”的策略,被课题组总结为“垂直类数字社区”传播模式——通过深耕文化深度,打造可信赖的内容品牌。
另一种“横向社区”则更轻巧灵动。美籍华人博主“Mochi Hanfu”用汉服穿搭吸引眼球,再自然带出传统纹样寓意;还有博主将中国电影与全球女性议题对话。这种“旁敲侧击”让文化元素在跨界碰撞中焕发新魅力。
然而,这些文化桥梁的建设者常陷于尴尬。葛江美玥对30位博主的深度访谈揭示了真实困境:部分平台算法对中文内容限流,博主不得不用拼音或符号“打码”关键词;持续产出高质量双语内容需要巨大精力,但商业变现困难;“转”多“译”少现象普遍——简单搬运国内热点,却缺乏对海外受众认知习惯的适配性。
“我们像在凿墙,墙的另一端是好奇的世界,但墙每天都在增高。”一位受访博主的感叹道出了普遍的心声。更隐形的压力来自身份认同的拉扯:既要避免被贴上“官方传声筒”标签,又渴望获得所在国粉丝的认可。
如何破局?福建师范大学的团队提出了四维策略:通过“社交激励”构建博主互助联盟,用“情感触动”唤醒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以“议程设置”打造全球议题,最后借“技术赋能”开发一键生成双语字幕等工具。这些发现已被相关部门、机构采纳,正在转化为实际支持措施。
“当我们看到巴西网友因为一条视频开始学习中文,就明白每个微小的转译都可能激起远方的回响。”该团队指导老师、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谭雪芳说。那些曾被看作“夹缝中人”的海外新生代华人,正在算法围栏的缝隙里种下理解的种子。
游戏出海的“文化在地化”试验
就在“楼matthew”们用视频搭建桥梁的同时,另一群年轻人正在用最原始的方式,为中国文化出海构建着理解的基础。
今年“挑战杯”赛场上,淮阴师范学院“星海译航”团队的展位前围满了好奇的观众。团队负责人刘仲书,一名大四学生,正向评委展示他们历时一年的研究成果——“中国出海游戏文化在地化机制研究”。
“游戏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产业,是承载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更是助力国产文化‘出海’的加速引擎。”刘仲书告诉记者,这正是他们团队参赛的初心。这个由6名大学生组成的团队,系统梳理了中国游戏在文化元素转化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试图建立一套适用于游戏出海过程中文化再构的分析维度与评估体系。
团队选择这一课题的灵感,直接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号召。
研究过程充满挑战。作为项目负责人,刘仲书主要负责评论抓取部分。面对合法合规收集数据的挑战,团队采用了数据采集器与人工采集相结合的方式。刘仲书描述了他们工作的艰辛,“我们面向Steam、YouTube、Facebook和一个阿拉伯游戏平台,一条一条地把评论复制粘贴,形成最终的资料库。”
这个过程既费时又费力,但团队坚持了下来。他们深知,只有扎实的一手资料,才能支撑起研究的可靠性。
在游戏出海的过程中,团队发现了诸多文化障碍。例如,简单的翻译问题——直译可能导致海外玩家不理解;又如《黑神话:悟空》中的秦腔配音,原音播放可能让海外玩家困惑;还有操作界面差异,比如阿拉伯玩家习惯从右向左的操作界面,而中国游戏的界面设计可能与此不符。
研究发现,游戏出海在不同地区面临截然不同的挑战。欧美玩家对翻译错误尤为敏感,精确的语言转换是关键。日韩地区因历史原因,对历史表述的接受度存在差异。阿拉伯地区则因宗教文化差异,对游戏内容有特殊要求。
“不同地区有不同问题,我们针对不同地区采取差异化解决方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刘仲书介绍。基于研究发现,团队为3个地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针对欧美地区,建议建立玩家反馈系统;对于阿拉伯地区,提倡与本地化公司合作,建立宗教文化审核制度;面向日韩地区,则建议采用翻译审核系统,确保历史表述的准确性。
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已获得一些游戏在地化公司的认可。对于未来,团队计划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收集有效数据,并希望将研究拓展到更多区域,帮助中国游戏在更广阔的市场落地生根。
国际学者视野下的中国叙事重构
如果让你向世界介绍中国,你会从何说起?是高铁速度、移动支付,还是唐诗宋词、舌尖美食?南京大学的一群年轻人选择了一种“笨”方法——他们不谈自己眼中的中国,而是先去叩开100多位国际学者的门,问一个最简单也最复杂的问题:“在您看来,中国是什么样的?”
在第十九届“挑战杯”竞赛现场,这支团队带来了一份特殊的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百位国际学者访谈基础上的中国叙事青年思考》。23个月、33国、513位学者接触、101场深度访谈、150万字记录……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跨越山海的思想接力。
“如果你看看西方对中国的论述,会发现它充满了与真实中国人无关的叙述。”德国汉学家培高德的这句话,被团队成员马苏骏记在访谈录的首页。这句话,也正是整个项目的起点。
21岁的安徽姑娘马苏骏是南京大学哲学(强基计划)专业的大四学生。“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从小听着‘讲好中国故事’的号召长大。但真正开始做才发现,如果连世界如何看待我们都不清楚,‘讲好’从何谈起?”她说。
邮件石沉大海、时差颠倒约访、专业术语壁垒……最初的困难比想象中多。直到埃及学者艾哈迈德·坎迪尔在访谈中感慨:“中国工业化的驱动力是中国人民在基层的创新,这种自下而上的活力被严重低估了。”马苏骏才意识到,国际学界对中国的理解,远比媒体报道复杂多元。
最让她触动的是采访罗伯特·劳伦斯·库恩。这位自1989年起就与中国保持密切联系、曾担任习近平主席访美顾问的学者,在对话中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见解:不仅仅要展示成就,因为当一切都被呈现为完全积极的,反而可能会削弱可信度。他建议,可以呈现中国故事中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享在解决问题中面对的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经验,从而让听者也能从中受益。
澳大利亚学者大卫·古德曼也表达了自己的忧思:“我必须做些什么,这是我们的责任。要教育年轻人传递真实信息,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彼此。”这位白发学者在屏幕前诚恳地说,“理解是和平繁荣的关键。”
访谈越深入,团队越发现: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存在明显的“区域变量”。“发达国家学者常纠结于意识形态框架,而发展中国家学者更关注中国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总结出三大认知偏差:画“利”为牢的媒体刻板印象、“盲”人摸象的片面理解、刻舟求“见”的理论滞后。
如何破局?团队提炼出8条青年版“中国叙事指南”。其中“淡化宏大叙事,讲好普通人的故事”这条建议,直接源于与《马克思传》作者麦克莱伦的对话——“中国需要更具体的人文故事”。
项目成果已超出预期:多篇论文发表、建议被智库采纳,甚至引来国际学者主动邀约对话。但更珍贵的收获藏在细节里——访谈结束时,美国一位汉学家突然用中文说:“谢谢你们,让我听到中国青年的思考。”
“过去我们总想着如何‘说服’世界,现在更理解‘共享’的意义。”马苏骏说。团队成员展示的封面设计——不同肤色的手共同托起汉字“中”,象征着他们的新认识:中国故事不该是独白,而该是世界合唱。
                                 【责任编辑:陈凤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期待您打破宁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发表评论
发布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