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乌兹别克斯坦生存实录:人太热情、美女太多、厕所太过真实了

发表于 昨天 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02 19
我刚下飞机不一会儿,我成了“不会讲俄语的哑巴”
讲实话,在我真正踏上乌兹别克斯坦之前,我全部印象来自初中历史课和一张蓝色圆顶清真寺的明信片。
我最深印象——丝绸之路、蓝色圆顶、手抓饭。
我听上去有点神秘、有点古老、有点适合文艺青年的孤独长旅。于是我来了,带着一点“文化朝圣”的冲动,和两斤榨菜。
刚落地塔什干机场,我立刻明白了一个道理:“异域浪漫”通常发生在出发前,或者回忆里。中间这段,叫文化迷路。



第一关是过海关。
这里的队伍排得长得像春节放烟花,看到每个窗口官员神情严肃,戴着厚厚的眼镜,像在面试保镖。我递上护照,那个工作人员反复盯我照片看,我心里开始复盘:“我是不是长胖了?”“是不是脸上多了痘?”“我看起来是像嫌疑人吗?”
后面才知道,我不是本地人,他们会仔细查阅我的证件。
乌兹别克斯坦人讲的是乌兹别克语和俄语,英语完全靠缘分。我试图用简单英文问厕所在哪,对方瞪着我说“nyet”(俄语的“不”),然后指了指天花板。我愣了一下,想说你是让我上天解决生理问题吗?
最后还是靠比手画脚,在一位大妈的热情指引下,我终于走出了机场。



这里打车也不简单。没有打车软件,没有出租车标志,走出机场门口就是几十辆车排成一条“喊人阵”:
“Taxi?” “City?” “Chinese?” “Come, friend! My car very fast!”(出租车?城市?中国人?来吧,朋友!我的车很快!)
我被三个大叔团团围住,像选产品一样被推荐给不同的司机。我最后选了一个笑容最真诚的,他指着一辆没车标的小轿车说:“This is Mercedes... local version.”(这是本地的奔驰。)
我上了车,车门一响,我感觉自己不是来旅游的,是来上人生体验课的。



古城布哈拉美到窒息,踩一脚厕所直接“梦回现实”
你想象的布哈拉是什么?
在网上说是一个波斯式城市、沙漠边缘的文化绿洲、蓝色圆顶下的诗意生活。
实际上我抵达布哈拉,我差点直接诗意崴脚!
这里的整个老城区由无数块不规则石头路铺成,凹凸不平得像水泥厂实训基地。我穿了一双耐磨运动鞋,自信地觉得“城市徒步很OK”,结果我走了差不多两个小时,脚底磨起了泡,膝盖酸软,当我走在蓝色清真寺旁边,我的灵魂开始升华了,但我的脚踝在抗议。



讲真,布哈拉美的真实,美得像电影布景:
等到了下午,我看到夕阳斜照在砖墙上,风吹动屋顶的蓝色马赛克,像有人在耳边低语古波斯诗篇;手工地毯店里飘来香料味,那一刻我就觉得自己是马可·波罗。
然后我想去上个厕所,幻想断裂。——真的!布哈拉的厕所让我看清现实!
这里的旅游区的公共厕所极少,有的还收钱,有的不如不建,有的门一推开我直接转身跑路。
某次逛清真寺走急了,找到一个路边厕所,进去一看,我开始怀疑人生。里面没有灯、没有纸、门锁用的是“石头顶住法”,味道都是“历史遗留问题+今日新贡献”的混合香,心都快凉透了。



我一边解决一边祈祷:“天啊请保佑我出来还没事。”出来后看到路边卖干果的大叔,我看他的眼神感激:不是因为干果,因为他不在厕所里上班,这就很离谱。
我对布哈拉的感情后来变得很复杂:是真的美,也真的“原生态”。
我来乌兹别克吃饭,一不小心我变成油田承包商了
“我来了才知道,油是主菜,饭只是背景板”
乌兹别克斯坦的烤肉,是我在旅途中最幸福也最油腻的记忆。
我在撒马尔罕的街头夜市,看到一个路边小摊用碳火烤着羊肉串,油滋滋地落进炉灰里,香味在空气里盘旋,老板一边翻肉一边冲我笑:“Fresh lamb! No smell!”(新鲜羊肉!没有异味!)
给我口水都流出出来了。
后面我点了三串,结果他送来五串说:“For China! Gift!”真是太有心了
我吃第一口就傻了,香味太猛了,羊肉嫩得像提前煮过,再拿来烤的。撒的孜然粉辣中带着甜味,吃一口人都精神了。



吃第二口还在陶醉,第三口开始感觉“好油”,第四口我开始找茶,第五口,我盯着剩下的饭,决定明天中午改吃水果。
乌兹别克食物有一种“纯粹”:饭就是米,肉就是肉,油就是感情寄托。
最具代表性的主食是普罗夫——一种羊肉手抓饭。上桌时是一大盘泛着油光的米饭,上面铺着整块羊肉、胡萝卜丝和大蒜。我一筷子下去,饭粒柔软油润,香味浓郁,吃起来是好吃的,真的好吃,就是……太油了,吃不习惯。



我吃完那顿普罗夫的感想是:“如果我连续吃三天这个,我应该能被榨出油来。”
蔬菜基本靠凉拌黄瓜,早上起来酒店给我一碗——我以为是开胃小菜,结果服务员说:“This is breakfast.”(这是早餐)
我沉默了一会儿,还是默默把黄瓜嚼下去,就当它是冰激凌。
这里的奶制品也很“冲击”
酸奶酸得像某种发酵实验品,咬一口嘴巴酸得抽搐;
奶酪口感像干掉的豆腐渣,配面包吃,一口下去配三口水。
你要是能适应他们的乳制品,说明内心强大,胃壁坚硬。



在乌兹别克打车靠的是缘分,坐公交靠悟性
“你在乌兹别克打车靠的不是软件,是缘分”
在乌兹别克,这里的出租车没有“出租车”三个字,只有“这辆车停下了”。
你走在街头,随便挥手,总有车会停下。车主会把车窗摇下来,用俄语或者用碎片化的英语问你:“Where?”(去哪里?)
你说出目的地,他想两秒,然后报个价格。
这里没有打表,没有计价器,一切靠谈。一口价,不满意就换。那种街头随时召唤的自由感让我觉得自己像个江湖大侠:“来,开车,去老城。”
但这也是坑最多的地方。有的司机对“中国人”三个字敏感,听你是Chinese,眼神一亮:“Ah! China good! 50,000 Som!”
遇到这种情况,
你得学会笑着砍价,学会用“我会说中文你别想宰我”的眼神与之沟通。



这里的公交车和地铁则是另一种体验。
这儿的地铁外观看着像上世纪90年代,但里头干净、人少、安静,广播温柔,一点不比大城市差;
还有这里的公交车基本不报站,而且还挤,有一次我不小心坐过三站,全车人都没提醒我,可能他们也不确定我去哪。
真正让我感动的是高铁,Afrosiyob高铁——干净、准时、安静,全车人都像在参加考级。只不过购票网站全俄语+格式混乱,靠翻译软件+“靠运气”才能搞定。



我只是问个路,结果差点被请回家喝喜酒
乌兹别克人的热情,是那种“不让你走”的级别
来乌兹别克前,我听说这地方人“很热情”。
我以为是那种“笑一笑、点点头”的客套热情。我万万没想到,真正的乌兹别克热情,是能把你当亲戚的那种实感。
比如有一次我在撒马尔罕迷了路,问一个卖香料的大哥怎么走,他放下手里的干姜粉,抄起手机给我导航,导航还没讲完他就决定亲自带我过去。



走着走着他还拉着我进了一家卖蜜饯的店,说:“这是我朋友开的小店,顺便尝一下。”
我尝了三种干果、四种糖果,吃到一半我怀疑自己是不是被认成了亲戚家小孩。
还有一次在清真寺门口,我跟一个卖明信片的女孩讲了几句话,结果她叫来了旁边的表姐、表妹、隔壁店的大妈,全家人轮番跟我合影,还请我吃了石榴。
最后她说了一句:“你来我们国家,我们就要好好招待你。”
我就差点就被他们拉到家里做客了,他们实在是太热情了。



钱包没变厚,钞票倒是叠得像厚小说
这里的消费惊喜到你以为自己是土豪,但付款就像是数连环画
你在乌兹别克消费,第一课不是“怎么买”,是“怎么拿”。
他们的货币单位叫“索姆”,汇率感人。换100美元,大概能拿到一整捆乌币,鼓鼓一包,走路都带响。第一次掏钱买水,我从口袋掏出十几张,老板看我翻半天,笑着说:“慢慢来嘛,钱多不丢人。”
我在布哈拉吃过一顿全羊宴,点了五道菜、两瓶饮料、一个甜点,结账不到50元人民币,我差点主动加钱以示尊重。
说真的,你在祖国点外卖的钱,在乌兹别克够你吃一个礼拜。
但问题也来了——这地方太讲现金了,需要你随时带着。



可以移动支付?不存在的。刷信用卡?部分场合能刷,更多地方直接摇头。
我一边掏钱一边算汇率,一边还得考虑人家有没有零钱,整个过程像在打心理算盘。
真正特别的是火车站买票。窗口不能刷卡,要现金,要么直接上网买——但网站是全俄文+验证码不识别+加载缓慢+登录失败五次才放行那种,非常地麻烦,不建议这样做。
我站在窗口,拿着厚厚一捆钱,看着屏幕加载,内心已经跟自己和解了:来这儿,别追求“高效”,你追求的是“经历”。



都是短裤惹的祸,回头率爆表:乌兹别克的美,是低调地炫耀
男人花衬衫撞衫没在怕,女人的美,像文艺片定格帧
在乌兹别克让我第一次体会到“穿衣服能引发社交风波”!
我穿着短裤去老城区溜达,刚走两条街,发现不对劲:每走几步就有人回头看我,表情有点“既惊讶又担忧”,像在看一个走错剧组的群演。
我开始怀疑裤子是不是穿反了。后来朋友提醒:“兄弟,这里是穆斯林国家,短裤太突兀了。”
但这只是穿搭部分,真正让我震惊的是——这国家的女人,太!美!了!
她们不是网红脸的那种,而是那种五官深邃、气质从容、自带历史感的美。



我看到街边卖哈密瓜的姑娘,眉眼像雕刻,头巾包得干净利落,嘴角一抿,比滤镜还高级。
这里的很多女生都戴头巾,但却化着很精致的眼妆,配一套花裙子,一转身就是纪录片女主。
而男性的审美……emmm……以“花衬衫撞色对抗地心引力”为主,整条街仿佛服装批发市场开年会,热情程度远超广东。
但不得不佩服:他们穿得自在,眼神坦荡,没有压力的样子。
我以为我在看历史,结果被他们看成未来
千年古国的老城墙下,看到他们在跳TikTok舞蹈
你很难想象,乌兹别克这种有着千年清真寺、沉默古迹的国家,会在背后藏着一群跳TikTok舞的年轻人。
我在撒马尔罕一处历史遗迹外拍照,旁边三个少年架起手机,一边放着蹦迪的音乐,一边轮番摆pose,动作流畅,笑容灿烂,拍完还互相点赞。
他们看我在拍,也凑过来:“From China? TikTok? We follow!”
他们热爱中国、喜欢我们的科技产品、会说几个蹩脚的“你好”“谢谢”,有个小伙子甚至用拼音说:“中国手机,厉害!”听到这句话我心里为之一震。
写到最后
乌兹别克这个国家,让我意识到一个奇妙的事实:房子可以很旧,道路可以有坑,但人心里的火,是热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全部评论
看你这一写,我都想去做买卖
昨天 02:18 ·回复
还是我们大中国最优秀,无人能比!
昨天 02:15 ·回复
文笔有竟思,流畅!写实,那里有丰富的不同的感受,真实在,纯粹,女士们太可爱了。感觉到了那地方
昨天 02:12 ·回复
又想骗我去乌兹
昨天 02:09 ·回复
乌兹
昨天 02:06 ·回复
语言流畅幽默风趣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好旅程,好文笔,好心态。赞!
昨天 02:03 ·回复
谁说乌兹别克斯坦没有打车软件?我在乌出行全部用打车软件预订车辆,塔什干,布哈拉,撒马尔罕这些城市都去过,饭菜远不如我们新疆的好吃,在抓饭中心吃抓饭,一锅抓饭半锅油,肉还膻。
昨天 02:00 ·回复
我现在就在乌兹塔什干,无价高得离谱!不断提醒自己小心掉进坑里!
昨天 01:56 ·回复
结果是有一半的吉国人和乌兹别克人看到是中国人都想捞点小便宜,吉国的警察和当兵的连抽纸饮料都要,都要敲诈一下下,腐败的很,给200索姆就走了
昨天 01:53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发布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