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变身主播

发表于 昨天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2 0
  “欢迎新老朋友到我们江庄村桃园采摘桃子,咱村的产品品质没得挑!”在直播间里,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张陶乡江庄村村支书彭卫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推广当地农产品。今年52岁的彭卫是土生土长的江庄村人,2021 年他被选为江庄村党支部书记。
  一部手机、一块屏幕……彭卫用900余条短视频和直播为乡村代言。他的视频内容丰富多样,既记录了乡村的日常生活,又藏着江庄村的“治理密码”。
  过去的江庄村,村民常因地边、宅基地等问题产生矛盾,彭卫便主动编写剧本,将农村常见的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土地争议等案例,改编成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邻里和为贵”短视频情景剧。通过“线上演、群众看、大家评”的方式,既普及了相关法律政策,又让群众在寓教于乐中明事理、知对错,实现了“化解一例、教育一片”的效果,使矛盾化解从“事后调解”转向“事前预防”。
  “要是没有你,俺们就闹红脸了。”日前,江庄村前江庄组村民余学芳握着彭卫的手,连声道谢。余学芳与村民毛荣英因相邻处的地界归属问题产生争执。得知这一情况后,彭卫利用短视频拍摄情景剧,先动员两家在外务工的子女做好“明白人”,了解相关政策,随后再与子女用法理和情理巧妙调和,让邻里重归和睦。
  从田埂到手机屏幕,彭卫把调解桌搬到手机屏幕前,变成了普法台。他用方言、短视频搭起法治桥梁,用“乡音”解“乡忧”,让相关法律政策在乡土中扎根。在潜移默化中,村民观念改变了,土地纠纷少了,邻里互助成为常态。
  在成功调解矛盾的基础上,彭卫将直播镜头对准了更广阔的政策天地。政策“云宣讲”,地头见实效。“家人们,今儿咱好好说说育儿补贴、低保申请等相关政策……”除了上班时间,彭卫都准时进入“主播模式”,把自家客厅、田间地头都变成直播间。
  没有专业相机、没有补光灯、没有助手呐喊,一人“掌控”全场……再看弹幕区,热闹得像知识问答会。“申请低保需要什么条件?”“大病保险怎么办理?”面对网友各种各样的问题,彭卫都耐心细致解答。
  “现在年轻人习惯看直播,老年人也爱刷短视频,我就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讲政策。把‘文件话’变成‘家常嗑’。”彭卫说,“评论区就像不打烊的村务窗口。透过屏幕不仅能及时传递政策,更能听见带着泥土味的真实诉求。把政策掰开揉碎了讲,群众误解少了,对咱们的信任自然就多了。”
  彭卫的直播内容不断拓展,从政策解读到农技推广、村务公开,粉丝群体不断扩大,涵盖了周边村镇的村民。“我们很喜欢这种方式的直播,既直接又易懂,还手把手地教我们怎么在手机上缴医疗保险。”村民张文涛乐呵呵地说。
  朴实的乡音、生动的例子,将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翻译”成村民听得懂、记得住的家常话。直播间的弹幕提问、连麦互动,让政策解读成为有问有答、有疑必解的双向交流。
  对于在外地工作的村民来说,村支书的直播间是他们了解家乡发展变化的窗口。彭卫说:“我在直播间‘化身’乡村推介官,热情宣传本村和周边村乃至整个息县的资源优势、营商环境、发展成效,吸引在外游子关注家乡、了解家乡,进而投资家乡。”
  接地气的产品介绍、有趣的乡间小故事、村民辛勤劳作的身影……在彭卫的镜头里,不是千篇一律的商品陈列,而是一个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乡村。他的直播和视频作品让更多人看到乡村景色、听到亲切乡音,直观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发展活力。
  这一点一滴的努力,最终汇聚成江庄村实实在在的改变。如今的江庄村,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路灯照亮村道,农产品不愁销路,村民的腰包渐渐鼓起来。彭卫的直播间也吸粉不断,他总说:“我不是什么网红,就是个帮村民跑腿的村支书。只要能让村里富起来,让村民笑起来,啥都值得!”(经济日报记者 夏先清 杨子佩)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期待您打破宁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发布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