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地戏 好风景里有文化

发表于 8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3 0
  秋日的贵州安顺,稻浪翻金,古韵悠扬。在西秀区旧州古镇的稻田间,76岁的叶守兴与孙子叶帅虎身着战甲,头戴彩绘木雕面具,手持木制刀枪,随着激昂的锣鼓声腾挪跳跃,唱腔高亢,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安顺地戏融入秋日风景中。这不仅是丰收的欢庆,更是六百年屯堡文化的生动传承。
  作为深深扎根屯堡大地的传统艺术,安顺地戏源于明代洪武年间的屯军文化,随征南军队传入安顺,最初是屯军强身健体、自娱自乐的活动,历经岁月沉淀逐渐演变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戏剧瑰宝。演员首蒙青巾、腰围战裙,假面悬于额前,手持戈矛随唱而舞,《薛家将》《杨家将》等征战故事在一招一式间代代相传。
  金秋十月,安顺地戏迎来文旅热潮。在旧州古镇西街小广场,叶守兴每天带领演员登台展演。粗犷唱腔与刚劲动作交织,仿佛将游客带回六百年前的屯堡军营。为适配现代游客观赏节奏,原本两小时的完整剧目被精编至20余分钟,集中呈现武术精髓与唱腔特色,让非遗艺术更易被大众接纳。
  “爷爷年纪大了,但一上台精神头比我还足。他常跟我说,地戏唱的不只是故事,更是我们屯堡人几百年的根和魂。”叶帅虎说。作为传承人,叶守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在坚守舞台的同时,还受邀为“2025多彩贵州·第十八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录制视频,让古老地戏通过镜头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地戏余韵未散,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再添热度。在“跟着知州游旧州”活动中,地戏演员化身文化向导,引领游客穿行古镇街巷。讲解员声音洪亮,将旧州客栈的沧桑、门窗建筑的匠心、小锅茶的醇厚、鲁氏会馆的历史一一道来,让游客从“看风景”升级为“读文化”。与此同时,古镇青石巷壁、老宅外墙、庭院廊下悬挂的上千幅屯堡文化摄影作品,将六百年记忆嵌入当下街景,形成动静交织的文化景观。
  “通过地戏与摄影展读懂屯堡,才算真正触摸到屯堡的文化肌理。”游客张铭臣的感慨,道出了旧州古镇的独特魅力。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旧州古镇日均客流达8万人次,游客有的驻足观戏,有的细品摄影作品,有的在街边茶肆啜饮小锅茶,在历史韵味与人间烟火中感受屯堡文化的鲜活。
  安顺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创新探索同样亮眼,融入现场解说与互动的地戏表演《三英战吕布》以全新方式吸引着游客的目光。“创新还得抓住传统的根。”安顺地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顾家顺说。他带领团队,在保留传统唱腔与核心招式的基础上加入声光电等现代舞美技术,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今年以来,该团队在安顺云峰屯堡、安顺古城及广州、苏州等地演出数场,所到之处好评如潮。“通过解说、互动可以更好地代入角色,感受非遗的文化韵味,跟以前看地戏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摄影爱好者肖先生被这种创新的表现形式深深吸引,计划邀约摄友前来采风。
  今年7月,融合地戏、音乐、表演、花灯等元素的创新剧目《跟着九哥逛屯堡》在安顺云峰屯堡开演。在40分钟的沉浸式体验中,游客从“看戏人”变成“戏中人”,跟随剧中人物沿着景区路线一路前行,并参与摔坛出征、庆功贺宴等互动环节,还能欣赏非遗蜡染、山歌对唱等技艺展示,感受屯堡人忠义仁勇的精神内核与屯边戍守的家国情怀。“无论是地戏演出还是剧情演绎都让人沉浸其中,不知不觉间就走进了历史,了解了屯堡人的前世今生。”广东游客杜振威感叹道。
  从田间地头的传统展演到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从传承人的坚守到年轻一代的接力,安顺地戏正以守正创新的姿态,让屯堡文化的根脉愈发坚韧,成为推动当地文旅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报记者 王雪峰)
                                                                [                         责编:张诗奇                         ]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期待您打破宁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发表评论
发布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