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打电话、实时翻译、拍照录像、实景导航……今天,智能眼镜实现的功能越来越丰富,有人用来拍视频,有人用来打游戏,可玩性越来越高。
“7年前,我第一次看到智能眼镜,镜片上还满是密密麻麻的雪花点,现在技术进步的速度超出了我的想象!”一位电子产品爱好者告诉记者。
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达406.5万台,同比增长64.2%。这一新奇的电子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不过,也有人好奇,有了智能手机,为什么还要智能眼镜?
作为一个新兴品类,实现从少数数码爱好者的“尝鲜”到消费者“刚需”,这是赛道玩家无法回避的课题。
雷鸟创新是一家深圳企业,成立仅4年时间。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其AR眼镜(智能眼镜的一种)以39%的市场份额,首次成为全球第一,收获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近日,记者来到广东深圳,探寻这家新锐企业与这个新兴行业共同成长的故事。
“攀登珠峰”与“沿途下蛋”
“小雷小雷,导航到最近的咖啡店。”连接好蓝牙,佩戴好雷鸟X3 Pro智能眼镜,记者下达口令。“为您导航到星巴克,请问您要选择哪种出行方式?”智能眼镜迅速做出回应,镜片上出现步行和骑行两种选择。
“步行。”
“请问您要选择哪条路线?”
“第一条。”
镜片上随即出现记者选择的导航线路,显示效果与汽车上的抬头显示功能相似,前进方向用绿色箭头标示,如果偏离方向,还会出现红色线条警示,遇到转弯处会有语音提醒,强光干扰下,显示效果依然清晰。不过,初次体验还需一定时间适应。
“一个比较理想的应用场景是骑车时,可以不用一手骑车、一手拿手机看导航。”雷鸟创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如果需要关闭导航功能,轻点眼镜腿前端一处按钮即可,此时镜片将不会显示任何内容。
X3 Pro可以实现的功能还有很多。“比如拍照和录制视频,眼镜录出来的视频是第一人称视角,很有代入感,通过APP连接,可以直接在手机上查看。很多用户会用来拍孩子、宠物等,‘扫街’也很方便。”雷鸟创新技术(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李宏伟告诉记者。
实时翻译也是这款眼镜的一个亮点。进入翻译功能,记者随机播放了几段英语和德语音频,中文译文迅速呈现在镜片上。“目前这款眼镜可以实现英语、德语、日语、意大利语等14种语言的实时翻译,更多语言的翻译还在持续拓展中。”李宏伟说。
实景导航、实时翻译、拍照录像、移动支付……记者发现,智能眼镜跟手机很“像”。“我们内部有个项目叫‘愚公移山’,会把越来越多常用的手机应用场景‘搬’到智能眼镜上来,一方面和软件厂商合作,同时开发自己的应用生态。”李宏伟说。
丰富的功能,可观的市场前景,让不少从业者把智能眼镜视为电脑、手机之后下一代人机互动的设备。国际数据公司发布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达406.5万台,同比增长64.2%。“未来,随着产品形态持续创新、应用场景不断拓宽,智能眼镜有望为消费电子市场带来新增长动力。”李宏伟说。
X3 Pro功能丰富,售价也很高,接近9000元,被李宏伟视作“攀登珠峰”的一大成果,“在‘极客’群体中受到欢迎,是面向未来计算平台的探索产品,代表了雷鸟创新探索以智能眼镜替代智能手机的雄心。”
另外两款产品V3和Air 3s则被李宏伟称为“沿途下蛋”,售价都在1000多元,“定位分别是AI拍摄眼镜和口袋电视眼镜,特点鲜明,面向更细分的市场,入手门槛更低。”李宏伟表示,这样的产品策略旨在“在攀登技术高峰的同时,通过规模化产品快速验证市场需求,形成一边研发未来技术,一边通过成熟产品实现商业化的良性循环”。
“力争呈现最成熟的产品”
经过一番体验,记者不免好奇,智能眼镜的小巧身体如何实现这么多复杂功能?
“这涉及诸多关键技术突破,包括语音算法、视觉算法、操作系统、芯片设计、交互、空间计算、重量与光学显示等,同时我们打造了全新的AI+AR操作系统和应用生态,让智能眼镜越来越好用。”李宏伟表示。
雷鸟创新是较早布局智能眼镜行业的国内企业。彼时,全球相关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产业链尚不成熟,这意味着,很多上游零部件都找不到现成的供应商和工艺,很多工作都要从零开始。
比如光学显示。“光学显示是智能眼镜最核心的技术,它决定了眼镜的人机交互、显示效果、成本等一系列关键指标。”李宏伟解释,得益于人才储备和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入洞察,雷鸟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正确的技术方向。
“你看这里,”李宏伟指着X3 Pro的转轴连接处说,“雷鸟X系列是全球首个发布和量产的全彩Micro LED+光波导AR眼镜,里面有一个体积仅0.36立方厘米的光学引擎,别看只有一颗绿豆大小,它藏着这款眼镜全彩显示的秘密。”
李宏伟告诉记者,这个引擎相当于投影仪,眼镜镜片中的光波导片就相当于“幕布”。镜片显示的一切内容都由引擎投影显示。但此前受制于技术成熟度、工艺复杂度、量产难度等问题,全彩显示一直是行业难题,市面上许多智能眼镜仍是单色方案,显示信息有限、效果不佳。雷鸟创新研发团队坚持多年持续投入,集中技术攻关,实现关键突破,在消费级AR眼镜所要求的轻量体积下,实现双目全彩高亮显示。
佩戴体感也是行业着重攻关的难题。
76克,雷鸟创新的这款X3 Pro与普通眼镜相比重了不少,但记者在佩戴过程中并未感到不适,另一款产品V3重量只有39克,佩戴体感和普通眼镜更为接近。“我们有工程团队专门负责优化这方面的体验,重量如何分布、造型如何能够适应更多的头型等,这些需要经过反复试验和打磨。”李宏伟说,他也常被叫去测试产品,测试产品有时外观上可能看不出任何不同,但佩戴体感却有很大差异。
“必须精益求精,力争呈现最成熟的产品。”李宏伟表示。
进入智能眼镜赛道4年时间,李宏伟感到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个新兴赛道,每隔几天就有新品上市,新玩家也在不断涌入。对此,李宏伟认为,下游玩家越多,上游供应链企业就会更愿意投入资源,这有利于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每当有新的产业爆发,总会有新锐企业凭借反应迅速、创新意愿强等优势形成竞争优势,从而做大做强。
“我会押中国公司胜出”
尽管前景广阔,当前的智能眼镜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跟用户期待还有差距,这也是其成为大众“刚需”的“拦路虎”。
“智能眼镜的服务潜能尚未完全释放。”清华大学人机交互实验室副教授喻纯认为,当前智能眼镜整体能力与手机相比仍有差距。硬件算力有限、存储不足,制约了复杂功能运行;软件生态上,中低端产品难以动态加载应用,导致生态扩展困难,因此亟须构建开放可信的底层支持体系。
李宏伟经常翻看消费者对各类智能眼镜的使用体验,有点赞的,也有“吐槽”的。“吐槽”集中在续航短、重量大、交互不便等问题上。他认为,任何颠覆性技术在早期发展阶段都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概念惊艳但体验粗糙,比如早期的电脑、手机、新能源汽车等都是如此,而AR智能眼镜涉及光学、材料、芯片、电池、交互、AI等多领域协同突破,整机难度极大。“当前我们看到智能眼镜的问题,是技术爬坡期的客观问题。重量、性能、续航,这是智能眼镜发展面临的‘不可能三角’,但是随着技术发展和产业链不断完善,这些问题正逐步得到改善。”李宏伟说。
对于近视群体,雷鸟创新也想了很多办法。“对于不带显示屏幕的V3系列产品,用户可以自行验光,由雷鸟官方或合作的眼镜门店提供配镜服务。而在雷鸟Air系列、X3 Pro等产品上,我们提供了快捷的卡扣式镜片方案,用户可以使用适合自己度数的近视镜片进行光学矫正。”李宏伟说。
李宏伟发现,电商平台上,智能眼镜开始拥有了独立的消费分区,这让他感到欣喜。“说明智能眼镜正在被更多的大众消费者所接受,这是从小众‘极客’玩具迈向大众消费产品的标志。”
美国未来学家凯文·凯利曾表示,“智能眼镜将是下一个苹果手机,如果让我下注,我会押中国公司胜出。”
他认为,智能手机的方寸屏幕割裂了现实与虚拟,智能眼镜则通过透视技术将数字信息直接锚定于真实环境,精准地满足了这一需求,而中国具备独特的创新优势——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庞大的市场规模以及活跃的创业生态,为企业生长提供丰厚土壤。
身处深圳这片创业沃土,李宏伟虽有压力,但也充满信心。在智能眼镜这个新赛道,一场围绕核心技术、生态系统、用户体验和全球市场布局的马拉松才刚刚开始。“创新没有终点,唯有在持续的技术迭代与精准的市场卡位中,不断构筑自身壁垒的品牌,才能在这场通往下一代计算平台的征途中牢牢掌握主动权。”李宏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