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豪!我们被评为‘最佳旅游乡村’了,相信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非常激动,这是对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认可,欢迎各地游客来我们村游玩”……前不久,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千垛镇东罗村获评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的喜讯传来,全体村民兴奋不已。2017年,兴化市政府、南京万科、东罗村村集体三方携手,采用“地方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的合作模式,打造“碧水东罗”品牌,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由此开始,东罗村一路斩获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最佳旅游乡村”等多项殊荣,昔日静谧水乡奏响了乡村振兴乐章。
保护传承双遗产
东罗村位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兴化垛田”范围内,东邻千垛花海景区,西接李中水上森林景区。村内水系交织,河道碧波荡漾,垛田斑斓如画,人、水、垛和谐共生,至今依然保留着垛田传统耕作技艺和“垛上水村”原始村落风貌。
“我们深知双遗产的重要价值。”东罗村党总支书记罗国康介绍,“近年来,东罗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保护并活化利用双遗产。我们根据《泰州市垛田保护条例》《兴化垛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实施水生态修复、滨水景观打造等工程,定期清理河塘沟渠,清理农业废弃物;‘针灸式’改造原有建筑,使垛上水村的原貌得以保留,建设了‘东罗秋实’展览馆。同时,我们还制定村规民约和奖励措施,加强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
如今,游客走进东罗村,可以在“东罗秋实”展览馆了解当地村民“与水争田”的智慧与辛劳,也可以在村民大食堂里品味地道的兴化早茶、蟹黄汤包、平旺湖白丝鱼,还可以在红砖青瓦、极具年代感的东罗大礼堂里观看民俗演出……
“以东罗大礼堂为例,这座由村中老庙改建而成的建筑,原是村民开会、看电影的地方。我们在保持建筑特色的基础上,对其内部结构进行改造,现在的大礼堂不仅是村庄规划和特色农产品展示空间,还会不定期邀请团队前来演出,成为村民、游客共享的公共文旅空间。”罗国康说。
南京游客陈静不久前在千垛花海景区游玩后驱车来到东罗村。她说:“以前我只知千垛花海的盛名,这次来到东罗村之后,发现这里不仅可以看到特色垛田,还能体验村民‘垛上安居、水中耕耘’的生活,真是个宝藏乡村!”
碧水东罗体验新
依托垛田农业文化、水乡特色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资源优势,近年来,东罗村着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引入专业团队打造“碧水东罗”品牌,培育出“耘朵”民宿、“几木”咖啡馆等新业态,并策划开发了“八十八仓”“壹禾壹斗”等特色文创品牌,丰富了游客的乡村旅游体验。
在村南,三面环水的“耘朵”民宿颇具特色,建筑风格是泰州民居的青砖黛瓦、硬山式屋顶,前院连接着田园小径,后院可饱览湖景垛田。南京万科“碧水东罗”项目运营负责人蒋威介绍,民宿所在的位置就是一个典型的垛子,民宿融合传统水乡元素与现代设计,游客入住后,便可进入“依垛而居、枕水而眠”的田园生活。节假日及春季旅游旺季,民宿的25间客房常常一房难求。
为让游客进一步体验水乡文化,东罗村还打造了“水上集市”,还原多年前当地销售农产品的场景。每当集市开市,就能看到数条满载新鲜水产、时令蔬果的摇橹船停靠在村里的河道上,身着蓝印花布衣衫、头戴红色方巾的船娘化身“主理人”,站在船上向岸边游客介绍产品。双方挑选、问价、议价,一切都在水上进行。
罗国康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没有通公路,村民劳作、生活出行全靠农船,购物也是在船上。现在虽然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但大家仍想再现这根植于“垛田水乡”独特地理与人文底蕴的生活场景,向游客展示“垛岸种菜、水中行船、河里捕鱼”垛田生态系统的同时,进一步带动农产品的销售。
除了传统的生活风貌,东罗村的旅游新业态也层出不穷,村咖、研学基地等适合年轻群体、亲子家庭的项目不断涌现。村民高庆英2022年结束了10年“沪漂”生活,回到家乡经营起“几木”咖啡馆。“节假日的时候村里游客很多,我们的咖啡很受欢迎,一天最多能卖90多杯。回到家乡工作后,幸福指数更高了!”高庆英说。
奏响乡村振兴曲
秋日的午后,村民食堂的负责人罗忠瑶忙着收拾桌面,宝芳商店的经营者罗宝芳热情接待着游客,还有几名年迈的村民坐在院子门口闲聊……“以前,乡亲们早出晚归,有的早上4点就要出门劳作,现在在家门口就有了收入,日子越来越好。大家到其他村子走亲访友,别人一提到东罗村满眼都是羡慕,乡亲们也非常自豪。”罗国康说。
变化的背后,是“地方政府+社会资本+村集体”的合作模式持续为东罗村注入内生动力。罗国康介绍,在这种模式下,村集体与南京万科合作,借助企业资金和运营优势,规避不专业的问题,村民则通过土地、房屋入股,从乡村旅游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共同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运营与服务,实实在在地共享发展红利。2024年,东罗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万元,同比增长8.1%,从事旅游及相关产业的村民有200多人。
罗宝芳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她的宝芳商店已经营了十多年。商店最初只是面向村民销售一些生活用品。后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外地游客多了起来,罗宝芳一边种地,一边经营商店,还会参加水上集市,售卖自己种的兴化龙香芋。
“水上集市很受游客欢迎,我一天最多能卖近千元的产品。”罗宝芳高兴地说,现在,她家的平房变成了楼房,她和丈夫经营起农家乐、民宿,孩子也从上海回到村里工作,生活越来越幸福。(本报记者 邰子君)
[ 责编:刘晗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