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战线斗争既是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谍战题材的核心内容,在创作上天然具备将革命历史题材与谍战类型相融合的基础。然而,这两种创作遵循各自特有的创作原则与美学追求,要实现深度融合并不容易。此前一些较为成功的聚焦隐蔽战线的电视剧,如《潜伏》《悬崖》等,都采用单一的谍战类型叙事。这种选择不仅为故事内容与人物塑造提供了更大的叙事空间,也容易发挥谍战剧特有的悬念感、专业性等具有吸引力的元素,从而抓住观众注意力,增强观剧沉浸感,获得出色的收视反响。
这些经典剧集大多出品于2010年左右,距今已有十余年时间。近十年来,谍战类型创作整体陷入瓶颈,兼具口碑与热度的突破之作数量较少。细究之下,其困境来源于多个相互交织的问题。首要问题是创作陷入套路化,早期成功作品如《潜伏》中的“假夫妻”“办公室斗争”等设定被后续作品反复沿用,却鲜有在叙事或人物上实现真正超越,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其次在于创新方法失当,一些作品试图通过类型杂糅寻求突破,例如《欢颜》融合公路片元素、《潜行者》侧重生活化叙事、《和平饭店》引入“密室逃脱”模式,然而过度的形式嫁接常常破坏了谍战剧应有的悬念节奏与专业逻辑,反而削弱了类型魅力。此外,选角与制作理念的偏差也加剧了创作困境,部分剧集过度依赖流量明星以吸引年轻观众,出现了“重颜值轻表演、重话题轻逻辑”的倾向,进一步影响了作品的叙事完整度和观众的信服度,最终导致口碑流失。
在此背景下,谍战类型创作亟待突破。而革命历史题材的融入,究竟会成为谍战剧的创新灵感,还是构成创作限制,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近期播出的《沉默的荣耀》在这一方向上做出有益尝试。该剧以吴石、朱枫等烈士的真实事迹为蓝本,聚焦新中国成立初期隐蔽战线的特殊斗争,在坚守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原则同时,也通过强悬念、强节奏的叙事强化谍战类型的吸引力,实现口碑与热度双丰收,或为谍战剧创新提供启示。
悬念是谍战剧吸引观众的核心法宝。传统创作多依赖“未知结局”的悬念模式。例如《黎明之前》以“八局内鬼是谁”贯穿全剧,利用信息不对称持续营造紧张感;《风筝》借助郑耀先“军统六哥”与中共地下工作者的双重身份制造谜团,在层层剥茧中牵引观众情绪。而《沉默的荣耀》另辟蹊径,将革命历史题材中“已知的悲剧结局”这一看似不利的条件,转化为悬念建构的独特资源。该剧并未回避吴石、朱枫等烈士最终牺牲的历史事实,反而以此为前提,围绕“东海情报小组何时暴露、如何周旋”构建贯穿全篇的悬念链条。观众明知英雄终将逝去,却更迫切地想见证他们在绝境中如何以智慧与勇气推迟终局的到来,从而在历史的必然与行动的自主之间,制造更为深刻,也更为悲壮的情感张力。
对观众而言,情报工作的专业性提供了另一大核心看点。那些环环相扣的专业手段与烧脑布局,让人沉浸其中,仿佛亲历一场高智商的博弈,享受解谜与破局的快感。传统谍战剧多通过虚构情节展现这种专业性,如《黎明之前》中孙大浦掌握的无线电测向与弹道分析技术,以及《悬崖》中周乙对伪满警察系统运作规则的熟稔。这类设定只需基本符合时代背景和逻辑即可,具备较高的创作自由度,也较易构建出具有观赏性的智力对抗。而《沉默的荣耀》选择了一条更具挑战的创作道路,充分借助真实历史建构其专业性,意外获得了别样艺术效果。原型人物吴石将军作为潜伏于国民党高层的情报人员,不仅深谙国民党高层人物的隐秘心理与内部权力斗争,屡次利用其中的漏洞或弱点完成情报传递,更凭借卓越的军事素养与政治才华,直接影响国民党的核心军事部署。这一基于史实的专业设定,使原本对“技巧”的观赏,深化为对历史本身内在逻辑的理解与信服,为观众的认知打开了历史纵深,让他们对隐蔽战线这场高智商较量产生了超越虚构的敬畏与信服。
对立面人物塑造也直接影响专业性的呈现效果。剧作家罗伯特·麦基强调,主人公及其故事的魅力,必须与对抗力量相适应。对抗力量越强大复杂,人物与故事越能充分发展。《沉默的荣耀》中对国民党特务谷正文的塑造十分出色,其高超的谍战专业能力让吴石等人的情报传递工作愈发艰难,从而更凸显吴石等人的胆识与智慧。类似的,《黎明之前》中的反派谭忠恕专业能力突出,通过细节排查锁定卧底线索,与主人公刘新杰的博弈堪称经典;《叛逆者》中王世安的阴险狡诈与陈默群的冷酷果决也让主角林楠笙的成长之路充满荆棘,间接强化了剧集的戏剧张力。
当然,优秀的谍战作品以智性乐趣吸引观众,最终打动观众的一定是有力的情感表达。而革命历史题材的核心使命在于弘扬集体精神。如何将这种集体精神,转化为能让当代观众个体感知并共鸣的情感,也成为创作的难点。《沉默的荣耀》通过“国”与“家”两条情感线的差异化表达与相互映衬,既弥补了谍战类型情感表达的短板,又强化了革命历史题材的情感感召力。在“国”这条线索上,《沉默的荣耀》以高度自觉的信仰主体形象,突出吴石等烈士的牺牲奉献。他们在一次次生死抉择中坚定立场,用行动强化崇高情感,最终的“失败”更赋予故事悲壮色彩。“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既如此,便如此”等台词,以决绝的姿态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熔铸,使集体精神的传递超越了简单的教化,升华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崇高审美体验。
“家”这条线索上的情感表达是《沉默的荣耀》的另一大亮点,格外突出了“家”日常性与温暖感的“软”。它不仅让英雄人物“落地”,也为私人情感与集体情感搭建起桥梁。朱枫以母亲的身份教女婿经营辣椒生意、主动分担女儿家中的生活开支,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家常戏份,让她的形象真实可亲。即便女儿因顾虑小家安危而泄露其行踪,间接导致她被捕,朱枫在狱中依然选择保护女儿,这份深沉而质朴的母爱令人动容。尤其当她被捕后毅然吞金自尽的果决行为,与她对家人的柔软守护并置时,一种“软”与“硬”交织的情感张力油然而生。正是在这样的叙事中,个体家庭的安稳与宏大的革命理想被紧密联结。观众得以真切地感受到:没有安定繁荣的国,何来幸福完整的家?超越小我的集体精神,正是在这样的人性化叙事中,润物无声地扎根于观众心中。
由是,革命历史题材赋能谍战类型,带来叙事内核与美学维度的双重提升。一方面,故事的真实感与可信度直接影响观众的情感投入程度。革命历史中真实存在的英雄人物、确凿发生的关键事件,为谍战叙事提供了坚实的“真实性底座”,有效消解了纯粹虚构可能带来的悬浮感。同时,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与不可预测性,为情节发展提供超越编剧想象的戏剧张力。另一方面,革命历史自带的崇高属性和精神高度,自然提升了作品的价值维度,使类型创作从单纯的娱乐产品升格为具有历史厚度和精神力量的艺术表达。创作者需要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通过精心的戏剧构思填补历史记录的缝隙,在真实与虚构、个体与家国、专业与情感之间找到平衡点。
从《潜伏》等作品的单一类型高峰,到《沉默的荣耀》在历史真实与类型叙事间的成功融合,聚焦隐蔽战线斗争的创作实践表明:历史事实的约束非但没有限制创作空间,反而激活了宝贵的创作资源。如果历史的厚重与类型的轻盈能相互成全,个体的信仰抉择与集体的精神传承能彼此照亮,谍战剧就能从超越套路化的智力游戏,升华为既有审美价值又有精神重量的艺术表达。未来的创作或可由此出发,继续探寻既通往人心,又连接历史深处的隐蔽战线题材。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2日 1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