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户
Portal
论坛
BBS
已有账号?
登录账号
游客请注册
立即注册
其他方式登录
QQ
微信
微博
001论坛
»
论坛
›
休闲板块
›
摄影作品
›
“全民摄影”时代,专业新闻摄影如何立身 ...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全民摄影”时代,专业新闻摄影如何立身
发表于
7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71
0
作者:王世翔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5年10月号
导读
九三阅兵,新华社为国家画像、为时代写真的“神图”火爆刷屏,展现了新闻摄影在重大新闻事件中的责任担当和守正创新。
近年来,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全民摄影素养的提升造就了“全民摄影”时代。加之AIGC在图片生成领域的迅猛发展,新闻摄影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但是必须看到,在视觉传播和碎片化传播特征明显的当下,新闻摄影在重大历史事件、重要新闻场景中瞬间定格的价值和传播力大大提升;在跨文化传播中,新闻摄影的独特优势也得到凸显。
面对挑战和机遇,新闻摄影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儿?如何把新闻价值、历史文献价值与审美价值结合于一体?如何实现技术创新与内容精度、深度的平衡?如何融入时代,重新找到行业的“舒适区”?
时代浪潮奔涌,短视频站上风口,人工智能加速渗透,“全民摄影”成为常态。在此背景下,新闻摄影的价值何在?竞争力如何淬炼?又应如何在激荡中守正创新、积极破局?
01
新闻摄影具有时代需要的独特魅力
(一)新闻摄影是高度凝练的经典瞬间
优秀的新闻影像聚焦于三个“典型”:典型环境里典型人物的典型瞬间。画面呈现也需满足三个要素:主题鲜明、主体突出、构图简洁。
新闻摄影将稍纵即逝的瞬间定格为不朽的视觉画面,其魅力在于过目难忘的视觉冲击力和不可复制的经典瞬间。
看似简单地摁一下快门,实则相当不易。这一切,离不开摄影记者敏锐的观察、果断的捕捉、反复的实践与持续的精进。
(二)新闻摄影是有“灵魂”的视觉表达
新闻摄影不单是经典瞬间的把握,而且是有温度、有“灵魂”的视觉表达。
一是传递消息。通过影像画面一目了然地传递新闻信息,辅以简短的文字说明将事情表述清楚。
二是传递温度和情感。影像唤醒我们的内心体验,让人感同身受。
三是传递态度和价值观。新闻摄影的背后是记者的态度,是其对现实世界的独到感悟和独特表达。
(三)新闻摄影是“时代的眼睛”
新闻摄影被誉为“时代的眼睛”,其功能在于为时代画像。
它通过定格一个典型性的瞬间,来实现“一眼一乾坤”的宏大叙事。这个瞬间能够超越其本身,成为一个事件、一个时代的象征与缩影。
从“昨天的新闻”到“今天的历史”,新闻摄影的价值还在于纵向时间轴上的积淀。这种见证历史、塑造集体记忆的功能,是其永恒的价值所在。
(四)新闻摄影是“无国界的语言”
新闻摄影以视觉为通用语言,将世界各个角落紧密相连,实现无声却无障碍的交流。一张震撼人心的新闻照片,即是一种无须翻译的全球话语。
它用一个画面跨越了所有语言的障碍,用一个人的面孔映射了全人类的共通情感。在讲述“一带一路”故事、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的宏大叙事中,新闻摄影直观、真实且具有穿透力的表达形式可以发挥重要价值。
02
新闻摄影须迎风破浪直面时代挑战
社会瞬息万变,科技日新月异。放眼当下,新闻摄影面临几个风口浪尖,正当迎风破浪。
(一)短视频风口下,新闻摄影会被取代吗?
摄影与视频是视觉化表达的一体两翼,而非取代关系。
“一体”指的是它们共同的基础——通过视觉来捕捉和表达现实与思想。它们共享着相同的视觉语法:构图、光影、色彩、瞬间把握。创作者都需要有“摄影眼”,对美、情感和故事有共同的追求。“两翼”指的是它们为实现视觉化表达这一共同目标所采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互补的路径。
视频是蒙太奇拼接的艺术,它将不同画面内容情节拼接在一起,提供的是线性的连续的信息流,可以理解为“做加法”。
视频的优势是音、视、图、文四个维度立体化呈现,包含的信息量更大。新闻摄影是决定性瞬间的艺术,是将最经典、最富张力的瞬间凝固成永恒,它是“做减法”,吸引受众在静止中想象动态的前后,从而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和反思。
当下,短视频以其多维、直观和广谱的优势,重塑着“无视频不传播”的新闻生态。
然而,纵使动态洪流席卷而来,新闻摄影“一图胜千言”的静态震撼、“时代之眼”的历史价值却是短视频无法取代的。未来,二者将相辅相成,共同丰富我们的视野。
(二)人工智能大潮中,新闻摄影何以奔涌?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被技术洪流与信息海啸深刻重塑的时代。一方面,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将图像生产从专业领域推向大众化与自动化。另一方面,信息生产与传播的门槛降低,在带来表达自由的同时,也导致了虚假信息的泛滥。
人工智能的运作基于经验性推演,依赖算法、算力与数据,通过计算得出结果。而新闻摄影本质上是体验式的创作,它要求摄影者亲临现场,因时因势,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客观、真实地记录与呈现。
在信息的洪流中,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线,也是其不可动摇的根基。新闻摄影不仅是事实的切片,更是情感的容器与思想的透镜,这是无法被人工智能替代的“灵魂”。
人工智能可以辅助新闻摄影报道,成为重要的“创作伙伴”。
比如,在拍摄环节,自动对焦、自动白平衡等技术已相当成熟,有利于摄影师更专注于现场呈现;
在后期编辑环节,人工智能可高效完成色彩校正、瑕疵修复、低光降噪等技术处理,在提升图像质量的同时提升工作效率;
在创意表达层面,在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人工智能可将静态图片动态化,并辅以环境音、解说等元素,生成更具沉浸感的动态影像或短视频,帮助受众更直观、多维度地理解新闻内容。
需要明确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有其不可逾越的底线:新闻摄影可接受其辅助,但不可接受其伪造。这不仅是技术伦理问题,更是新闻摄影的生命线所在。
(三)“全民摄影”时代,专业新闻摄影如何立身?
有人认为,技术的进步降低了摄影的门槛,“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已经到来。的确,摄影、视频和文字一样,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表达工具。
拍下一张照片很简单,但创造一幅经典摄影作品却极为困难。随手一拍与深入新闻现场的专业拍摄,其根本差别不在于器材,而在于其背后的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
专业的新闻摄影,首先离不开专业精神。这包括坚定的政治立场、热忱的为民情怀、逆风而行的担当、专业敬业的态度、深入基层的实践与多思多问的方法。正是这样的立场与情怀,让作品充满温度与力量。
专业能力是摄影记者的立身之本。它体现为深度的思考、生动的叙事、瞬间的捕捉、视觉的表达等。记者正是通过专业的工作,赋予新闻摄影以更强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从而在纷繁的信息中脱颖而出。
03
新闻摄影须更加聚焦“源头活水”
新闻摄影不是文字报道的附属,而是一种拥有独立语法、能够传递情感表达态度的视觉语言。面对时代发展,优质的内容供给始终是稀缺资源。
新闻摄影记者要反求诸己,聚焦优质内容这个“源头活水”,走基层、强“四力”,去挖掘和讲述那些稀缺而动人的故事。
(一)新闻摄影要立身于时代浪潮之中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汤汤。新闻摄影的核心使命,正是记录时代的脉搏、讲述发展的故事。
时代是宏观而抽象的概念,由无数鲜活的个体命运汇聚而成。新闻摄影所聚焦的,正是这样的“眼下”与“身边”,是身处其中的真实片段,要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让朵朵浪花汇聚成时代浪潮,绘就出时代的画像。
一要定格瞬间,呈现好新闻事件。深入新闻事件之中,拍摄好典型环境里典型人物的典型瞬间。比如九三阅兵,新华社抓住稍纵即逝的决定性瞬间,为国家画像、为时代写真的一众“神图”火爆刷屏,展现了在重大新闻事件中新闻摄影的责任担当和守正创新。
二要挖掘亮点,讲好专题故事。除了新闻事件的现场记录,新闻摄影还肩负着叙事性的深度视觉报道。摄影专题不是单张照片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个有逻辑、有结构、有节奏、有情感的视觉叙事系统,能留住受众,并引导其深入思考。
三要以点连线,绘就时间轴上的故事。比如,大众日报记者持续关注济南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山村——金刚纂村的山乡巨变。从1996年以愚公精神劈山突围为主题的《劈山开路新愚公》,到2018年以生态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的《40年:逢山开路,绿色致富》,新闻摄影不仅是对现实的忠实记录,更是对时代精神的主动书写。通过以点连线,在时间轴上构建故事的纵深感与延续性,让瞬间的影像汇聚成时代的脉络,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大众日报摄影专题报道《40年:逢山开路,绿色致富》
(二)新闻摄影要立身于中心工作之中
党媒姓党,必须牢牢坚持党性原则,让新闻报道“居于中心工作之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
比如,围绕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海洋强省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等山东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大众日报摄影记者主动挖掘新闻亮点,推出摄影报道和专题,以小切口的故事生动讲述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
(三)新闻摄影要立身于人民大众之中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理念。这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不断磨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实践中强化提升,讲好人民的故事。
《五届老代表,情洒沂蒙山》《妈妈,我要留住您》《为了女儿的“挪威森林”》《穷山村里的大律师》……近年来,大众日报推出了众多来自基层一线的“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摄影专题报道,讲述着人民故事,传递着大众温度。
大众日报摄影专题报道《五届老代表,情洒沂蒙山》
(四)新闻摄影要立身于舆论主战场之中
随着舆论场愈加复杂,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种错误信息、谣言混淆视听,甚至引发舆情。这要求党媒记者要时刻扛牢政治责任,主动澄清谬误,做好舆论引导。
比如,在2018年寿光抗洪救灾、2020年山东援助湖北医疗队出征、2021年栖霞笏山金矿爆炸事故救援等急难险重的事件性新闻报道中,大众日报记者稳妥把握时度效,用文字、摄影、短视频等全媒体报道形式做好现场报道,凝聚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的正能量。
04
新闻摄影须创新形式、适应传播规律
新闻摄影更加聚焦内容本身的同时,还要拓展其外,利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报道形式,丰富传播渠道,为新闻摄影插上科技与传播的翅膀。
(一)拥抱新技术、新应用
以新闻摄影为基础,拓展无人机航拍、VR全景、水下摄影、H5页面等新技术、新应用,做到“一鱼多吃”,丰富新闻摄影的表现形式,提供更具冲击力和沉浸感的视觉体验。
2021年9月,在黄河滩区群众顺利脱贫迁建之际,大众日报记者跑遍菏泽黄河滩区28个新建村台社区,用影像记录滩区群众乔迁新居后的笑脸,在大众新闻客户端发布《黄河滩的笑脸》《视频|山东黄河滩,笑脸最美》《黄河滩的“云”有多美?大众日报记者走遍28个村台拍下来》等摄影、视频、H5、VR全景等系列全媒体报道产品,积极探索全景化生产格局。
(二)与视频融通,与文字互补
新闻摄影可与视频融通、与文字互补,打造声画结合、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报道模式,进而提升内容的丰富性、立体感,优化传播效果。
2025年9月,大众日报推出全媒体报道《山东农业大学三代科研人接续20年攻关世纪难题!全球首次解锁单个体细胞“变”完整植株密码》。
其中,新闻摄影发挥了多重效应:一是以组图讲述故事,二是为文字报道补充信息,三是为海报提供制作物料,四是为短视频提供画面素材。文字、图片、视频、海报等系列产品相得益彰,讲好了这一重大科研故事。
大众日报作品《全球首次!山农大研究团队揭示单细胞“再生”植物肌理》
(三)丰富平台渠道,适应传播方式
好内容要有好传播。大众报业集团深刻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依托“大众”新媒体大平台一体化生产管理机制,“报、网、端、微、号”全媒体矩阵发力,传播效果突出。
比如抓住“首屏效应”,开设《开屏见“好”》栏目,传播山东正能量故事,栏目总传播量超过4.4亿。
同时,新闻摄影要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传播方式。
比如,加强与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的通联,拓展报道影响力;在社交平台多呈现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题内容,提升对年轻受众的吸引力;融通内外,讲好国际化的中国故事,提升报道的国际传播力。
(四)线上线下结合,走入人民大众
当下的受众已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成为信息生产传播的积极参与者。新闻摄影也须适应受众需求,积极探索与受众的协同生产。
比如,由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发起的“大众拍大众”公益影像活动,邀请公益摄影师与专业摄影记者一起,通过镜头聚焦全省各行各业民众的幸福模样,记录齐鲁大地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珍贵瞬间,讲好山东故事,传递奋进力量。这是线上线下结合、以摄影参与公益的积极尝试。
202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大众日报“大众拍大众”公益影像活动走进济南地铁4号线(一期)八一立交桥站施工现场。
此外,摄影美育的普及润物无声。媒体可以定期开展摄影讲座,让更多喜欢摄影的人有更专业的能力,进而壮大新闻摄影通讯员队伍。
05
结 语
主流媒体正迎来系统性变革的时代机遇,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积极识变、应变、求变。
新闻摄影作为媒体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强化核心竞争力,以便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巩固壮大主流舆论,让更多“经典”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作者为大众日报摄影部副主任)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10月号,原标题为《时代浪潮中新闻摄影何以更好绽放“经典”——浅析新闻摄影的魅力与时代破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回复
举报
全部评论
正序浏览
倒序浏览
暂无评论,期待您打破宁静
快速评论
本版积分规则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发表评论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泪盈睫
主题
4035
积分
25160
粉丝
0
+关注
私信
TA的帖子
成交额同比增长近22%,期货市场最新数据出炉
1 小时前
广州深圳,“遍地老板”!最新披露
1 小时前
俄外长最新涉华表态:俄中关系坚持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
1 小时前
俄外长最新涉华表态:俄中关系坚持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
1 小时前
百度发布两款最新自研芯片
1 小时前
发布
联系QQ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