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宣化郑家沟遗址发布最新考古成果

发表于 昨天 0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88 5
文/穆梓虹
8月29日上午,河北省文物局在张家口市宣化区召开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该遗址自2022年开展考古发掘工作以来,取得重要成果,为研究红山文化再添重要线索。



发布会上,宣化郑家沟遗址考古发掘执行领队龚湛清对此次考古成果进行汇报,省文物局副局长李英正式发布,凝练重申本次核心发布内容。





宣化郑家沟遗址1号积石冢是首次在冀西北地区发现的红山文化典型遗迹。自2022年开展考古发掘工作以来,取得重要成果,基本厘清了积石冢结构、各类遗迹关系等关键问题,发现石界墙、石棺墓、祭祀坑等200余处遗迹,出土玉猪(熊)龙、三连璧等具有典型红山文化特征的玉器以及具有河套地区庙子沟文化、中原地区庙底沟文化特征的陶器、石器等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开展了植物考古、体质人类学、分子生物学、年代学、玉石器检测分析、碳氮同位素分析等科技考古工作。遗址被列入国家文物局“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与此同时,还开展了宣化区、涿鹿、赤城、阳原、蔚县等县(区)考古调查工作,发现大量红山文化遗存(积石冢259座,遗址80余处)。这些发现为全面认识研究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全新资料。




为实证红山文化古国文明提供有力支撑

张家口地区的考古发现表明,冀西北地区不仅出土有红山文化典型玉器,还发现了规模宏大、数量众多的积石冢群,在填补该区域红山文化考古工作空白的同时,也为红山文化晚期人群由燕山山脉东北向西南迁徙提供了关键证据。该地区发现的高等级墓葬体系、礼仪制度、社会分层机制实证我省张家口地区是红山文化末期的礼仪中心。








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路径提供关键证据

以郑家沟积石冢为代表的考古新发现在考古学文化特征上兼有红山文化、仰韶文化因素,传承了红山文化中晚期形成的祭祀礼仪体系与核心内涵,极具地方特色,凸显出冀西北地区“三岔口”、“古文化熔炉”的地域特点,丰富了不同文化区之间交流互鉴、融合发展的壮丽图景,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为重建中国史前史、上古史,实证中国古史传说时代提供了物质文化基础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提出:“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只有黄帝时期与之相符。”郭大顺先生进一步指出:“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与《史记》中黄帝活动的记载高度吻合。黄帝作为“有熊氏”,其部族以熊为图腾,而红山文化玉器中“玉熊龙”的发现以及女神庙、积石冢等祭祀遗存,均与黄帝集团的礼制特征相符。”郑家沟遗址近年出土的“彩绘熊首泥塑”不但与辽西地区“女神庙”中发现的“熊泥塑”残块相契合,也与黄帝部族传说为“有熊氏”相关联,这一重要发现再次将“红山文化与黄帝部族”这一关键问题引入学术讨论视野,对于我们探究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历史文脉具有重大意义。


下一步,河北省将继续在国家文物局“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框架下,持续推进宣化郑家沟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同时,开展聚落考古、科技考古、手工业考古等专题性研究,加快考古成果转化,充分阐释考古遗存的价值内涵,追寻红山文化足迹,探寻中华文明起源。










举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全部评论
张家口这地方真有料!我朋友之前去宣化玩,说当地不少古迹,没想到藏着红山文化大发现!
昨天 00:47 ·回复
哇,看来张家口古迹超有魅力!
昨天 00:57 ·回复
中华文明的起源在华夏大地上多点齐发,最后逐渐融合。
昨天 01:08 ·回复
差不多就别挖了 保留好 祭台 文物建议拍好照片后埋回去
昨天 01:19 ·回复
黄帝部落,有熊氏,涿鹿之战,看来,寻找夏朝,还是格局小了
昨天 01:30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发表评论
发布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