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发Nature Physics,中科大潘建伟和陆朝阳团队与清华大学合作发表最新成果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61 1
近日来已连发2篇文章(1篇研究论文和1篇综述)的潘建伟和陆朝阳团队又带来了最新研究成果。8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潘建伟、陆朝阳、陈腾云与清华大学马雄锋合作,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物理学顶级期刊Nature Physics上报道了利用量子点单光子源实现不可信中间中继架构。用于链接不同系统的量子网络的核心在于量子中继器,其能够促进长距离纠缠分发和量子通信。在该研究中,研究团队利用高品质单光子源提出了一种模块化且可扩展的量子中继器架构。所提议的网络包含三个不可信的中间节点,且能够实现304.52 MHz的重复频率。研究采用与测量设备无关的协议,演示了通过长达300公里的光纤进行安全密钥建立的过程。该研究凸显了单光子源在量子中继器中提升信息传输能力、扩大网络覆盖范围以及提高部署灵活性的潜力,在未来的量子网络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据了解,该文章在今年2月15日正式向Nature Physics杂志投稿,7月21日文章便被期刊正式接受,如今正式发表,还算是比较快的了。本篇Nature Physics也是潘建伟团队今年发表的第2篇了;在《自然·物理》上发表研究论文的难度还是很大的,该期刊年发文量一般在200篇左右,上面文章的平均质量还是很强的。

本文也是潘建伟和陆朝阳继8月8日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了关于人工智能(AI)驱动的数千个无缺陷中性原子阵列并行组装的文章,和8月14日,在《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了关于可扩展光子量子技术的综述(Review Article)文章后,两人合作发表的又一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前段时间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5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的有效候选人,1982年出生的被誉为“量子鬼才”的陆朝阳便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的候选名单上。


最后我们再来简单介绍一下,本文的两位共同通讯作者。马雄峰,浙江东阳人,2003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2008年博士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毕业后,他又先后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多伦多大学和英国利兹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2年他回国加入清华大学至今,目前为该校交叉信息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CJ特聘教授。马雄峰主要从事量子密码学与量子通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量子密钥分发、量子密码学,量子随机数发生器,量子关联,量子计算、量子攻击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为此他先后当选为了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和美国光学会会士。此前马雄峰曾多次和潘建伟团队合作,值得一提的是,马雄峰和潘建伟、陆朝阳均来自浙江东阳,三位都毕业于东阳中学


陈腾云,1978年出生,他分别于2001年和2006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取得学士和博士学位。他目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的研究员,他主要从事量子密码学的研究,主要研发光纤量子密码系统并建成世界首个“量子电话网”。




取材网络,谨慎甄别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全部评论
这比喻有趣,科研突破超带感!
6 天前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发表评论
发布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