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克之死引爆美国归罪游戏:枪手只有一个,但敌人却是整个“左派”|今日特读

发表于 2025-9-20 04: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71 2
关注“今日特读”账号!一站式看懂特朗普⬆️




|本文独家发布于腾讯新闻

事件速览:柯克之死,点燃美国政治火药桶

2025年9月,美国右翼政治活动家、”美国转折点“(Turning Point USA)创始人查理·柯克(Charlie Kirk)遇刺身亡。这颗投入舆论湖心的巨石,迅速激起了美国两党的激烈政治对峙。



尽管调查人员初步认为枪手系单独行动,其具体动机尚未公布,但这并未阻止事件的政治发酵。以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为首的共和党阵营,迅速将矛头指向“激进左派”,指责其煽动性的言论是暴力事件的根源。而民主党方面则激烈驳斥,认为政治暴力源自光谱的两端,并批评白宫未能弥合国家分裂。
这起悲剧究竟是孤立的暴力事件,还是系统性政治极化的恶果?特朗普政府借此发起的“清算”运动,又将把美国引向何方?“今日特读”将为您深度剖析。




外媒观察:悲剧之后,一场针对“政敌”的全面战争

柯克遇刺案的余波,已远远超出一场刑事案件的范畴。它正在成为特朗普政府动用国家权力,对国内政治反对派展开系统性打击的标志性事件。
多家外媒从不同角度观察到,一场以“国家安全”为名的政治风暴正在酝酿,其目标、手段与潜在影响,都引发了深刻的忧虑。  



核心交锋点一:“谁是凶手?”——从悲剧现场烧向政治对手的归罪游戏

悲剧甫一发生,一场关于“谁应负责”的激烈辩论便已打响。
美联社(AP)和美国广播公司(ABC)共同描绘了这一迅速升级的“归罪游戏”。(相关报道:ABC | 柯克案余波:共和党归咎“激进左派”,民主党强烈驳斥美联社 | 特朗普在柯克遇刺后,威胁要打击他所称的“激进左派”)共和党方面率先发难,将柯克之死定义为一场“政治攻击”。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直言,这并非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激进左派试图将‘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运动非人化”的直接后果。众议院议长迈克·约翰逊更是将矛头对准民主党的言辞,他认为,将政治对手贴上“法西斯主义者”和“国家公敌”的标签,无异于为社会上的极端分子提供了行动“信号”。



民主党方面,参议员马克·凯利以自己妻子、前众议员吉福兹的遇刺经历为例,强调政治暴力来自光谱的两端,并非单方施加。前交通部长皮特·巴蒂吉格则批评特朗普政府未能在这一事件中展现出团结国家的领导力。
与此同时,原本应当拥有自由空间的媒体也被裹挟进这场政治拉锯。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吉米·坎摩尔(Jimmy Kimmel)因在节目中评论了柯克枪击案而被电视台宣布无限期停职,尽管事实上他并未发表任何共和党所宣称的“针对死者的冒犯言论”。这一停职决定在侵犯了言论自由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美国舆论生态的裂变。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归咎问题上针锋相对,两党议员却在一个问题上形成了罕见共识:社交媒体正在加剧社会的撕裂。



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节目上,民主党参议员克里斯·库恩斯(Chris Coons)与共和党参议员詹姆斯·兰克福德(James Lankford)均表达了这一忧虑。兰克福德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算法,他说:“社交媒体的算法总是在推荐那些最愤怒、最大声、言辞最疯狂的人。这才是不断被重复和放大的内容。”
犹他州的共和党州长斯宾塞·考克斯(Spencer Cox)的言辞则更为激烈,他将矛头直指科技巨头,他质问:“那些市值万亿的科技公司,利用多巴胺效应,像芬太尼一样让我们对他们的产品上瘾,并通过算法将我们引向更多的愤怒。”
从社交媒体的算法推送不自觉地将用户推向极端,到不受限制传播的血腥视频和激进言论导向的愤怒旋涡——两党都意识到:一个超越党派分歧的、更深层次的技术与社会问题已然存在于美国社会之中。



核心交锋点二:战略升级——从“口水战”到动用国家机器的“政治报复”

如果说最初的交锋还停留在言语层面,那么特朗普政府接下来的行动,则标志着事态的急剧升级。
《卫报》(The Guardian)和美联社(AP)的报道均对此表达了高度警惕,认为这可能开启美国当代史上一个危险的先例。(相关报道:美联社 | 特朗普在柯克遇刺后,威胁要打击他所称的“激进左派”卫报 | 柯克案或将点燃美国“新麦卡锡主义”
特朗普政府已明确表示,将动用整个国家机器来打击其所谓的“激进左派网络”。
白宫高级顾问斯蒂芬·米勒在客串主持柯克生前的节目时宣称:政府将动用司法部、国土安全部等一切资源来“识别、瓦解和摧毁这些网络”,并将其称为“恐怖网络”。
他不仅考虑将部分进步派团体列为“国内恐怖组织”,还计划指示司法部开展类似打击有组织犯罪的敲诈勒索调查,并推动立法,以便司法部能够起诉暴力抗议者及其支持团体。
与此同时,白宫也在尝试通过经济与行政手段施压,例如威胁取消非营利组织的免税资格,以此切断资金来源。在米勒的表态中,乔治·索罗斯创立的“开放社会基金会”和活动家网络“不可分割”等组织被点名为潜在的审查对象。
进一步的政治动作也在计划之内:众议院自由党团的22名成员已经致信议长,要求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专门调查“激进左派攻击美国和法治背后所涉及的金钱、影响力和权力”。
《卫报》将此与上世纪50年代的“红色恐慌”相提并论,认为这预示着一场“新麦卡锡主义”的到来。批评者认为,尽管政府官员声称其重点是防止暴力,但其真实意图是报复政敌,试图在中期选举前改变政治版图,而这侵蚀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护的言论自由。



核心交锋点三:“言论自由”的双重标准?——共和党的“取消文化”反噬

MSN的报道则将焦点对准了针对明尼苏达州民主党众议员伊尔汗·奥马尔(Ilhan Omar)的围攻,并借此剖析了共和党在“言论自由”问题上呈现的矛盾姿态。(相关报道:MSN | 美国共和党拿柯克案开刀,奥马尔成权力游戏祭旗者
奥马尔因在柯克遇刺后发表的批评性言论及转发相关视频,迅速成为共和党议员的攻击靶心。共和党人南希·梅斯等人已提出决议,要求对奥马尔进行官方谴责,并将其从众议院的委员会中除名。该决议最终遭遇失败,投出反对票的共和党人科里·米尔斯(Cory Mills)说:“这是第一修正案的问题,我们可能不喜欢或不同意某人所说的话,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否认他们的第一修正案权利。”
但仍有其他相关决议还在进行中,其中一项由佐治亚州共和党人众议员巴迪·卡特发起,旨在将奥马尔从众议院预算委员会和教育委员会中除名。
这一系列操作,与共和党长期以来猛烈抨击左翼“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的立场形成了鲜明对比。


  

“取消文化”,是一种对特定观点的激烈反应,即仅仅因为某人的言论就对其进行联合抵制,最终使之丢掉工作、丧失社会地位的行为。而如今,共和党议员自己却在动用立法权,威胁要切断那些雇佣批评者的机构的联邦资金,甚至呼吁民众举报并解雇那些庆祝柯克之死的普通人——从市议员到教师,这一被“审查”的阵容涉及美国社会各行各业。
公民自由组织和宪法专家对此提出严正警告,认为政府以切断资金或进行惩罚来威胁受宪法保护的言论,严重触及了第一修正案的红线。
美联社的报道也补充了这一观察视角,指出特朗普对政治暴力的担忧带有明显的党派色彩。他将2021年1月6日冲击国会大厦的骚乱者称为“人质”和“爱国者”,却对针对民主党人的暴力事件视而不见。
这种选择性的谴责,进一步加剧了外界对其动机的质疑,即其真实目的并非反对一切政治暴力,而是利用这起悲剧来铲除异己。
结语展望:以悲剧为名的“清算”,动摇美式程序正义?

查理·柯克的遇刺悲剧,事实上已成为美国政治极化螺旋式升级的催化剂。
事件引发的旋涡,早已从一场关于暴力根源的辩论,演变为由特朗普政府及其盟友发动的、旨在压制和瓦解政治反对派的全面运动。



他们试图将“激进左派”整体描绘成一个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恐怖网络”,并准备动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等一切国家权力工具,对其进行系统性打击。
这种策略在短期内势必加剧政治对立,如今中期选举临近,共和党必然会不断放大“左翼威胁论”,借助谴责奥马尔的议案或推动特别调查委员会等国会行动。而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一行为都能制造议题并削弱民主党的形象。



更值得警惕的则是由此引发的寒蝉效应。
相比难以在参议院通过的立法,行政命令与司法部调查具有更强的现实威慑力。因此,其对非营利组织展开税务审查或资金调查,可能会严重干扰进步派团体的运作,并在社会运动与政治捐款领域制造广泛的压制效应。



此次动向的长期危险性更在于:它开创了以国家安全和执法机器对付国内政敌的先例。这种做法可能会动摇美国民主制度赖以维系的政治信任与程序正义。
柯克之死,将美国社会深刻的身份对立、信任赤字与制度困境进一步明朗化。其引发的这一场以安全为名的政治清算,最终通向的可能不是安全——而是更深的分裂与动荡。
面对日益极化的政治环境,您认为言论自由的边界应在何处?当政治暴力被用作党派斗争的工具时,社会又该如何寻求共识与和解?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洞见,并点击关注,与《今日特读》一同追踪这场风暴的最新演变。
作者|苏程 国际时政与公民议题资深独立撰稿人

编辑|三三

往期回顾

第21期:112年首次!特朗普开启美联储“大清洗”,华尔街的平静是致命误判?
第20期:教科书级生存术!李在明如何用“特朗普法则”搞定特朗普?
第19期:特朗普欲抢国会100席,加州暴怒掀桌,选区重划让民主沦为攻防游戏?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全部评论
去年特朗普差点被一颗子弹送走,现在他的盟友被枪杀,不抓紧机会清除异已,还会有🔫杀
2025-9-20 04:40:01 ·回复
剧本A:男主穿越回来杀死了未来的美国总统,避免了核战争拯救了世界。剧本B: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借此机会举起了屠刀,最后登基称帝,一统北美。
2025-9-20 05:10:01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发表评论
发布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