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体育摄影的探索与跨越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 0
作品刊发于2025年《摄影世界》杂志10月刊
《深蓝影像:水下体育摄影的探索与跨越》
摄影并文/夏一方
向上滑动可查看本期杂志

向下滑动查看
在国际体育新闻报道领域,尤其是奥运会摄影报道方面,技术创新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2024年巴黎奥运会见证了中国媒体在这一领域的重大突破:新华社首次使用水下机器人相机,标志着其在国际顶级体育摄影领域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我有幸作为游泳项目负责人,与几位同事一同参与了包括奥运会和世锦赛在内的水下机器人拍摄任务,这是一段新奇而又充满挑战的经历。

水下机器人
水下机器人相机的演进与技术突破
水下摄影对于新华社并不陌生,早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新华社记者丁旭就实现了中国专业体育水下摄影从无到有的突破,利用手持水下相机外壳与国内一家技术公司的改装方案,制作出了一套完整的固定遥控水下相机进行奥运报道。然而固定水下相机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无法通过遥控调整方向,这导致了每一次拍摄都变为一场豪赌,很可能会错过精彩的瞬间:游泳选手时常会在最舒展的动作瞬间刚好将手脚伸到了画幅外,或者因为偏移泳道中心影响构图。花样游泳更是会因随机的编排轨迹成为固定水下相机的噩梦。

2024年8月5日,中国队在巴黎奥运会花样游泳集体技术自选比赛中。夏一方 摄
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法新社率先使用了独家定制的水下机器人相机,这一革命性的技术掀起了一阵热潮,盖蒂、路透、美联先后拿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自从成为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IOPP)成员后,新华社奥运图片报道在众多方面一直与另外几家外通社不相上下,唯独水下机器人相机的缺失成为了一块短板。

2024年8月5日,墨西哥队在巴黎奥运会花样游泳集体技术自选比赛中。夏一方 摄
经过长期的市场调研,以及与制造商的沟通,新华社此次为2024巴黎奥运会采购的是尼康MRMC水下机器人,内置一台Z9相机,外壳通过一根50米长的脐带缆实现供电与数据传输,壳体内由4套步进电机驱动,分别负责横摇、俯仰、滚转、变焦,控制终端使用iPad配合尼康软件与游戏手柄,可实现实时监控、操作包括水下和高空马道上的多台机器人,对常规摄影角度进行无死角补充。

2024年8月11日,荷兰组合在巴黎奥运会花样游泳双人自由自选比赛中。夏一方 摄
成败在后期
游泳项目的拍摄本身就是白平衡重灾区。水下摄影面临的最大难题自然也是后期的调色。因为水体的特殊性,红光在5米的距离会消失,然后是橙色的光在约14米衰减,最终只剩下蓝色和绿色。这导致水本身虽是无色透明的,在体积形成一定规模后看上去是蓝色;再者就是杂质会使水体出现类似大气透视的薄雾效果,距离越近,画面的颜色就越鲜明,对比度越高,这个情况在没有大型过滤设施的临时泳池中更为明显。

2024年8月10日,中国组合王柳懿/王芊懿在巴黎奥运会花样游泳双人自由自选比赛中。夏一方 摄
综上原因,水下摄影就算用完全一样的拍摄参数,每一个朝向与距离,需要的后期调整都截然不同。这些因素都造成了大量的后期时间成本,为了让选手呈现正常的肤色,每张照片都至少需要3分钟的时间进行调色,如果拍摄目标在10米外,甚至连camera raw格式下的50k色温都无法挽救画面。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花样游泳团体赛,十余队浓妆艳抹的选手会在一小时内依次跳入泳池,她们的彩妆会融化在水中导致能见度不断下降。巴黎奥运会期间,各家通讯社记者都在为此抱怨,法新社的马楠说,他尝试了十几种后期预设都不理想,最终只能每张照片分开微调。我认为前期拍摄用camera raw,后期用软件调色是对水下摄影最基本的敬畏。

2025年7月31日,美国队第二棒选手佩普洛斯基在新加坡世界游泳锦标赛女子4X200米自由泳接力决赛中。夏一方 摄
幕后的竞争
一组优秀的水下机器人照片靠的不仅仅是拍摄的手法和技巧,还需要频繁与潜水团队沟通和构思。每天上午的预赛会决出当晚决赛的道次,我则需要根据道次、泳姿、选手习惯特点等制定当晚的拍摄计划,并在现场与指挥潜水员将机器人挪到能实现构思的点位。例如,想要拍摄单独选手出水瞬间,就要将机器人置于泳道中央,距离出发台15米;想要拍到选手入水、触摸池壁和转体就要将机器人放置于出发台前泳道线下方,等等。一些比较热门的点位还需要提前预约,比如游泳比赛中的第四道15米点位和花样游泳出发台下的点位。所以,我每天上午就要来到场馆等待预赛结束后潜水员下水操作的时间窗口,以便锁定最理想的拍摄位置。因此,每当水下机器人部署完毕后,我就需要全天盯守在池边,随时关注水下点位变化,以及应对随时出现的技术问题。这也使得我失去了很多用常规相机拍摄的机会,至于跳水、水球这些无需部署机器人的项目,更是与我渐行渐远。

2024年8月2日,法国选手马钱德(中)在巴黎奥运会男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中。夏一方 摄
水下机器人摄影是一个独立的门类,甚至独立于整个体育摄影。水下机器人摄影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奥运会的报道方式,也正在重塑整个体育摄影行业。随着科技的进步,体育摄影在不断切换至新的赛道,过去作为补充的遥控摄影画面,如今已能独当一面。事实证明,独特的角度同精彩的故事一样,可以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夏一方
新华社记者
201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
同年入职新华社参加工作
现于新华社摄影部体育室担任编辑、摄影记者
曾获《2013—2016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奖
可扫码订阅 《摄影世界》杂志2025年10月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期待您打破宁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发表评论
发布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