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对话的最有趣的一个灵魂: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我从来没有想到,一个采访可以延展出这么多好玩的故事。我问莱维特,如果 AI 能完成建模、测试、设计、写作甚至编辑,那人类的创造力还有什么意义?莱维特拿出他的苹果手机,手机的屏保是他与夫人 详细
25 27 146
10月22日 19:21
上周对话的最有趣的一个灵魂: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我从来没有想到,一个采访可以延展出这么多好玩的故事。
我问莱维特,如果 AI 能完成建模、测试、设计、写作甚至编辑,那人类的创造力还有什么意义?
莱维特拿出他的苹果手机,手机的屏保是他与夫人的照片。他说,“我认为 AI 更像是个人电脑或智能手机的延伸。”
他说,你的主屏可能与我的完全不同,它反映了你的个性。若我把手机从你手里拿走,你会立刻感觉自己’变笨’了——打不了电话、无法支付。AI 也一样,它本身不会主动做事。理论上它能给你的朋友打电话说你不喜欢他,但它不会自己去做。
莱维特说,“使用 AI 的人”一定会比“不用 AI 的人”更强,也会比“AI 本身”更强。人类与 AI 是互补关系,就像一部放在桌上的手机毫无用处,但放在你手里,它立刻成为强大的工具。
之后,有趣的一部分来了。
“过去三年我一直在告诉每个人——无论你是翻译、记者还是科学家,都应该找到 AI 对你个人有帮助的方式。如果今天有人说:’我是记者,我只手写,不用电脑,也不用录音设备’,那当然可以,但这就像把自己困在 50 年前。”
然后,莱维特要求我在采访结束,把这段音频发送给他,他会给我一个完整的“文稿”,然后让我告诉他,使用AI的感受如何。
我以为他在开玩笑。毕竟,记者这行做了20多年,还是第一次有这么大牛的采访对象告诉我,我来给你出个速记……
可采访结束,他真的如约给我发来短信,要我把录音文件发给他,他要给我生成一个文稿。原来他是认真的。。。
然后他给我发来了由这个采访录音生成的英文文稿,文稿上方赫然显示,用的是Open AI Whisper语音转文字的工具,25美刀/年。他还专门嘱咐我说,你好好看看,告诉我你觉得如何?
我觉得准确度是没问题的。但类似的工具有很多,从iphone自带录音工具到某度网盘。。。
然而,在我看来,从录音,到英文文稿,到中文文稿,再到一篇成型的文章,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AI工具确实是减轻了这其中最重且重复无趣的工作部分,那就是录音转文字。至于生成稿件,我觉得没有真人引导,自动生成的文章依然是空洞没有灵魂的。起码现阶段如此。
我把之后中文文稿发给他,并发给了他上述这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