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定调新阶段房地产,释放了3大重要信号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2 0
房地产真的要进入新的时代了,如果说过去都是在打预防针,那么今后将正式进入新阶段了。
10月23日,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正式发布,引发很多专家的解读,在我看来,这次不同于以往的会,它可能决定了未来房地产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定位,是未来房地产的发展大方向。向外界释放的信号也非同一般。有些人居然解读出支持房价大涨的结论,真的是不敢苟同。



1、房地产定位发生变化,民生和市场分两条腿走。

从这次表述也能看出来,房地产相关的表述置于“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部分,明确提出要“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这也就意味着房地产的定位发生改变,不再是单纯的市场或民生,而是保障和市场两条腿并行前进,标志着房地产行业定位实现历史性跃升,房地产定位从单一的民生保障或经济刺激工具,升级为与促进消费、扩大投资、推进新型城镇化等国家战略协同联动的关键环节。
正是我们熟悉的那句话,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既肯定了房地产的民生保障属性,同时又支持房地产的商品属性在新的阶段得到健康发展。可能有人解读出来的根据是,以后保障房和商品房都各自发展,那么房价就可以不用约束,而无限大涨了。
我想说,有一部分是这样的,当保障房或民生得到满足后,市场的一部分会减少行政干预,但市场是供需说了算,并非放开就会大涨。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未来在改善层面好的产品更高的价格或许会出现。



以后的市场将会继续分化,并不是所有的房价都会跟着涨。
2、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的“好房子”建设,不以房价为标准。

第二个关键信号或关键词则是“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具象化落点,是住建部明确的“安全、舒适、绿色、智慧” 住房标准。这跟国家发展要求是一致的。
2025年5月实施的《住宅项目规范》已率先破题:层高不低于3米、4层以上加装电梯、楼板隔音降噪升级10分贝,14项标准提升直指居住痛点。值得注意的是,“好房子”并非等同于“贵房子”,而是覆盖保障房、存量改造等多元领域,通过精准设计适配不同群体需求。说白了就是,民生住房也要跟上时代,也要价值升级。你了解当下的产品就知道,现在很多“好房子”并不是有多贵,也不一定有多大,所以面向的人群还是覆盖了全场景的住房需求。
其实,“好房子”建设也是推动改善需求释放的一个重要信号,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具备绿色建筑认证、智慧社区配套的改善型房源成交占比已达58%,跟2023年相比已经大幅提升20个百分点。“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大会内容也得到了印证,通过品质升级激活改善性住房需求,形成供需良性互动的市场生态。



前不久,住建部也提到好房子的标准,发展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建“好房子”要重点抓5个方面,即全链条提升好标准、好设计、好材料、好建造、好运维。房地产市场能否平稳健康发展,根本取决于人、房、地、钱4类要素资源的配置效果。这样,市场和产品才能同步完成高质量建设的要求。
3、顶层设计下的房地产政策转向。

既然房地产定位发生了改变,那么房地产政策自然也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未来政策将呈现两大核心变化,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供给端:将从增量开发到“存量优化 + 精准补位”​。
传统房地产开发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三高时代一去不复返,未来,面向新市民、年轻人的保障房,与特别是改善需求进行政策平衡,通过精准保障让新市民、低收入群体“住有所居”,并以绿色低碳标准让普通购房者共享品质成果。形成“商品住房 + 保障住房”的多元结构。
保障得到保障,市场才能更健康,未来政策上既要遏制投机需求稳房价,又要优化信贷政策畅通二手房置换链条,缓解当前市场结构性矛盾。我想,这一点,这两年置换人群最有感触吧。



区域端:城乡协同打破“单打独斗”格局​。
核心城市群聚焦改善型、品质型需求升级,县域乡镇则依托乡村振兴发展旅居、康养地产。这个就不展开细说,跟房地产有关系,但不是最主要的。
总之,从之前的“住有所居”到现在的“高质量发展”,房地产将经历从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高质量发展的阶段,甚至可以说回归民生之路。未来,不仅将重塑 9万亿市场的发展逻辑,更将让住房真正成为承载美好生活的民生载体。构建新模式的本质,是让房地产在保障民生中实现长期健康发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期待您打破宁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发表评论
发布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