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画中国高质量发展新图景(环球热点)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6 0

  近日,四十万吨干散货数智码头在山东港口青岛港投产。
  张进刚摄(人民视觉)
  近日,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公布。《建议》共有15个部分、61条,分为三大板块。受访专家认为,《建议》准确把握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擘画了未来5年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观察】
  关于“十五五”时期中国发展环境的总体判断,《建议》提出,中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建议》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
  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网站刊文指出,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传递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中国决心抓住其认为的战略机遇,加快实现国家现代化;二是中国共产党对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决心坚定。“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未来5年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这一目标的实现将面临复杂形势,但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承诺不会改变。
  【解读】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建议》充分体现了科学性、务实性、前瞻性和人民性。
  从科学性看,《建议》对未来5年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所处地位等众多议题的判断,体现出敏锐的科学眼光。《建议》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充分肯定了“十四五”期间取得的重大发展成就,“十五五”时期中国将继续在既有成就基础之上争取更大进步。从务实性看,《建议》充分考虑中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彰显了务实态度。比如提出做强国内大循环,以国内循环的稳定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同时提出拓展国际循环,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这些举措将确保经济持续保持发展活力,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从前瞻性看,《建议》体现了对国际形势极具战略性的研判,对“未来向何处去”有清晰的目标界定。具有更强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发展,必然会有获得丰硕成果的可预期性。从人民性看,《建议》坚持人民至上,强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维护人民根本利益,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确保了“十五五”规划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魏进平: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十五五”时期明确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这既是对“十四五”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充分肯定,又是对中国内外部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的深刻洞察。《建议》承上启下,既与“十四五”规划保持连续性,又准确把握未来5年发展大势,我们要接续奋斗,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
  释放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信号
  【观察】
  《建议》提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拓展国际循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十四五”时期,高水平开放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数据显示,货物贸易规模连续8年世界第一;服务贸易突破1万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7087.3亿美元,提前半年完成“十四五”目标;对外直接投资稳居世界前三……
  【解读】
  山东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黄兰松:《建议》释放了中国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强烈信号,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战略定力与担当,主动选择以更高水平开放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这本身就是对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
  《建议》提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意味着中国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深度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更侧重于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层面的协同。这要求加快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一是对现行外资、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等领域法规进行系统性评估与清理,提升透明度与公平性;二是加强立法前瞻性,特别是在数字贸易、绿色标准等新兴领域,推动跨部门协同立法;三是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实现规则标准“软联通”,以法治规范进一步提升合作质量。
  魏进平: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从中共二十大部署“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到《建议》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专章部署,强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对内充分表明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创造良好国际环境、开拓广阔发展空间;对外向世界宣告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仅不会关上,而且会越开越大,愿意并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
  李海东:《建议》传递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确定性。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开放进程始终没有中断,而且朝着更深、更广、更有效的方向推进。《建议》从市场投资、贸易、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强调了开放的重要性,将深刻影响普通民众生活。
  《建议》传递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自信力。信心比黄金还珍贵。中国对自身发展有信心,将给国际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产生巨大吸引力,使越来越多国家愿意并且乐于与中方合作,与中国共享机遇、共谋福祉。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观察】
  《建议》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要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系统优化,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今年9月,中国宣布了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巴西《论坛》杂志网站评论认为,凭借创纪录的装机容量、极具竞争力的成本以及长远的目标,中国正在巩固其作为全球清洁能源强国的地位。
  【解读】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温宗国:《建议》在部署绿色发展方面的一大亮点是系统性和协同性。
  首先,“双碳”目标被提升为重要牵引力。它不仅是减排任务,更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特别是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将极大促进建设能源强国。其次,治理理念更为优化。《建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将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内在地统一起来,寻求协同效益,增强绿色发展动能。最后,目标强调“标本兼治”。在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的基础上,强调生态系统优化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这意味着更注重生态系统的韧性和质量。
  《建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从时间上看,“十五五”规划结束期与碳达峰实现时间重合。这是中国发展模式转型的重要窗口期,要求付出更艰苦的努力。
  首先,结构调整要进行“最后冲刺”。在能源结构上,非化石能源需转向“主力军”,重点从超越装机量转向解决储能、绿能消纳等。在产业结构上,确保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其次,政策工具要加强“全面调控”。加快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双控”,将碳排放真正作为发展的“硬杠杠”。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发挥价格信号的倒逼作用。最后,技术部署要“加速迭代”。储能、绿氢、碳捕获和封存等技术在“十五五”期间要走向规模化应用,为碳达峰后的碳中和奠定基础。
  黄兰松: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建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显示出强调以科学路径实现互促共赢,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议》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和实现碳达峰,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其中的法治保障至关重要。当前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可研究制定综合性的绿色低碳发展促进法规,明确各方责任与市场规则,同时健全生态补偿、绿色消费等激励机制的法律支撑。
               
                (责编:卫嘉、白宇)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期待您打破宁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发表评论
发布 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