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11月1日电 (宋亚芬)以前,为了买一部心仪的新款手机,年轻人可能会甘愿花上1个月或几个月的工资,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租手机”。根据芝麻租赁平台统计,今年1月到10月,手机类目日均交易用户数涨幅达65%。
年轻人为何不爱买手机了?
近年来,智能手机销售量已出现下滑趋势。IDC发布的报告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约6840万台,同比下降0.6%,延续下降趋势。而艾瑞咨询最新发布的《2025年中国数码3C租赁市场研究报告》则显示,中国数码3C租赁市场规模已突破1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8.6%。
一增一减背后折射出手机消费的新趋势演变。从技术角度来看,手机的技术迭代速度加快是“以租代购”兴起的重要原因。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对中新经纬表示,除了苹果,几乎所有的手机厂商都在持续加快产品迭代速度,甚至出现一个系列一年迭代三次的情况。这让“永久拥有”手机的隐性成本(如折旧、技术过时等)高于租赁。
“手机迭代越来越快,租赁模式由此兴起——它能转移资产贬值风险、提供灵活换机选项。对‘体验升级’与‘成本可控’的消费者来说,租赁显然成为最优解之一。”王鹏补充说。
“手机快速迭代周期彻底改变了‘永久拥有’的经济逻辑。”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指出,过去手机使用周期长达三五年,现在厂商通过年度旗舰、半年小改款持续刺激需求,导致设备技术寿命远短于物理寿命。一台手机购买后一年,其处理器性能可能已落后两代,摄像头算法被新机型超越,这种“技术贬值”速度让“永久拥有”变得不经济。
朱克力认为,“以租代购”的趋势绝非昙花一现的短期现象,而是消费习惯深刻变革的起点。这种变革的底层逻辑在于经济结构转型与消费观念升级的双重驱动。“当前部分年轻人面临收入增长放缓与消费需求升级的矛盾,租赁模式以低门槛满足了对高端科技产品的使用需求。比如一台万元旗舰手机,租赁每月仅需两三百元,让职场新人也能轻松体验最新技术,这种性价比优势在收入预期不稳定的阶段尤为突出。”
手机租赁下半场:跨界融合成关键赛点
目前,手机租赁的商业模式核心是“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多种盈利方式。用户按照租赁时间支付相应的租金,在租期结束后,可以选择归还、续租或买断。总租金通常略高于或等于手机的官方售价,从而获取其中的租金利润。风控和获客手段方面,主要通过与支付宝芝麻信用、微信支付分等合作,对信用分达到一定标准的用户免除押金,以降低使用门槛。
不过,王鹏指出,在手机租赁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隐私安全风险、隐性定价陷阱与监管滞后于市场发展等问题也逐渐浮现,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障碍。
对此,他提出几大破解方向:通过信用评估实现“灵活换机”,让换机周期动态匹配个性化需求;将硬件租赁与云存储等“服务绑定”,构筑深度用户粘性;同时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信用升级”,以不可篡改的合同提升透明度,并融合动态信用评分优化风控体系。
朱克力则提醒,当前手机租赁信用评估体系仍不完善。部分平台过度依赖央行征信,忽视年轻群体信用记录缺失问题,这会导致优质用户被拒之门外。
在未来的发展模式方面,王鹏建议租赁企业可携手生活方式品牌进行“跨界生态”联动,打造“租赁+场景”的沉浸式消费体验。其核心逻辑在于,租赁模式的本质是重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关系,通过技术、信用与服务的三重融合,最终推动消费理念从对物质的占有,转向对生活体验的优化与升级。
朱克力进一步建议,企业可通过深度绑定软件服务提升用户黏性。比如租赁游戏手机赠送独家游戏权益,或商务机型配套云办公服务。在租赁生态化构建方面,他提出租赁平台可与手机厂商、二手商、金融机构建立闭环:厂商提供设备支持,二手商负责残值处置,金融机构提供信用背书,形成“采购—租赁—回收”的全链条服务。
“就像低空经济中通用航空与旅游、培训的产业融合,手机租赁也可拓展至设备保险、技术培训等增值服务,打造科技消费新生态。”朱克力表示,未来租赁平台可能演变为“科技生活服务商”,通过持续创新满足年轻人对技术体验的极致追求。(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袁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