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邹晓菁 苏雁 杜倩
秋水长天间,太湖正激荡起智能时代的万千涟漪。日前,以“万物智联,无尽前沿”为主题的2025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在江苏无锡举办,一场关于万物智联的对话就此展开——人工智能如大脑般睿智思考,物联网似躯体般敏捷连接,当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双向奔赴,万物就有了“感知”,人类正迎来一个全新智能时代。
走进展馆,仿佛步入未来:能“察言观色”的红绿灯正精准调控自动驾驶汽车的车流,手掌大小的传感器让人形机器人的动作行云流水,卫星物联网则将通信讯号传向戈壁深海……科幻电影中的镜头,已成为无锡物博会呈现的生动现实。正如中国通信学会物联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朱洪波所言:“从连接到智联,不断发展的物联网正将世界编织成一张精密的神经网络。”
智联无处不在
漫步在物博会展馆,宛如身处一个被放大的人类神经系统。这里展示的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传感器,而是能够自主“思考”的智能感知终端。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把物与物连接起来。但现在的物联网早已不是普适性连接,而是智能化按需连接。”谈及本次物博会的创新性,朱洪波解释道,“人工智能好比智能大脑,物联网则是连接万物的躯体系统,如今二者可以双向赋能,也就是让物与物根据我们的需要实现智能连接。”
“过去的物联网采集全量数据,如同将整片海洋装入存储器,而智能传感只需提取关键的‘一滴水’。”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副主任唐皓的比喻,生动揭示了这场感知变革的本质,“比如一台机床的传感器以前会传输全部运行数据,而现在只有在检测到异常数据时才启动传输,正常运行时则保持‘沉默’,这种基于边缘计算的智能筛选,使得数据传输量大幅降低,传输效率大幅提升,这就是智联的优势所在。”
本次物博会的四大主题展馆,体现了不同行业的智联模式:物联能力馆聚焦底层核心技术,如智能传感器和先进通信设备;行业应用馆集中展示物联网在车联网和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实践成效;智联生态馆展现物联网在军民两用、应急物流等多元生态中的跨界赋能能力;智慧生活馆则让物联网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智能家居等体验区,让公众真切感受物联网的魅力。
“思考”能力更强
在无锡街头,红绿灯不只是交通计时器,还是能抬头看车流、低头算时间的“智能哨兵”。在车路云一体化展台,工作人员正在讲述物联网如何让城市交通“学会”思考。
“无锡部分重要路口的信号灯是看着车流改变信号的。”无锡市车联网产业发展集团负责人车贤平指着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说道,无锡全市4000多个摄像头、4000多个红绿灯全部接入同一张网,实现了全国少见的“全域信控一体化”,让城市“学会”如何调度车流。
车贤平介绍,在无锡,部分应用车联网技术的车道会“变形”——比如早高峰时借对向车道左转,晚高峰时会有潮汐机器人悄然移动隔离墩,让一条车道在潮汐间自由切换;公交车可以享受一路绿灯的VIP待遇;自动驾驶出租车不再只是展品,穿行在大街小巷成为日常。
“‘思考’能力又变强了!”这是不少展馆里观众的感叹,他们指的不仅是城市交通,还有展馆里的各种机器人。展馆里,一个手掌心大小的传感器正引发精密制造领域的关注,这个六维力传感器内部集成了运算芯片和专用算法,如同为机器人装上了能够自主思考的“智能关节”。
展台工作人员同步展示着工业机械臂和人形机器人,前者需要一台传感器,后者则需要二至四台传感器分布于手足关节。一个个看似微小的传感器,不仅能传递信号,还能“自主思考”,这让城市和产业都在数据驱动下焕发新的生机。
苍穹触手可及
“你的手机,正在悄然叩响苍穹。”在卫星物联网相关展台,工作人员正在向观众解释什么是“卫星直连手机”。当5G信号成为城市生活的日常,卫星物联网的触角已经伸向那些光纤无法触达的角落。
卫星物联网是本次物博会展示的一大亮点,“卫星直连手机”可谓今年这个领域的超热门话题。“未来,在无人区,我们的手机可以通过卫星物联网保持永不间断的连接。”长三角北斗空间信息数字产业示范园区相关负责人祝强解释道,比如海上捕鱼的渔民、深山中的林业工人、戈壁滩的作业人员——他们所在的地方以后都可以通过手机直连卫星,保持稳定可靠的通信,“就像为手机装上了‘天眼’,无论高山、深海、荒漠,信号永远在线”。
“从无锡出发,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双向赋能的融合发展思路,让万物有‘感知’、会‘思考’,也重新定义了人类连接的边界,让无处不在的智能连接成为可能。”正如朱洪波所言,万物互联、永不失联,正在从梦想照进现实。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03日 10版)
[ 责编:李卓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