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丨‌打破技术壁垒 年轻团队破茧国产机器人灵巧手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 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高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今天的《迈向“十五五”美丽图景·一线见闻》,我们要把目光聚焦机器人“灵巧手”这一创新成果。





五年时间里,它成功打破触觉传感器“卡脖子”的技术壁垒;如今,新一代灵巧手已经能完成各类精细操作,并正向着更复杂的应用场景不断进阶。一群平均年龄仅20多岁的年轻创造者,正全力让这双“中国手”,搭载在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身上。
青春铸“手”
指尖上的坚守与突破





当记者来到位于深圳南山区的这家机器人企业时,这里的实验室正在展开一场针对机器人灵巧手的基础技能培训。工程师们化身“师傅”,手把手教它掌握精准“拿捏”的基本功。


这里正在模拟一个快递分拣的场景,此时机器人正在训练抓取包裹的力度。包裹上面有一些抓痕,这就是它的训练痕迹,现在这个机器人正在学习怎么去掌控自己的“手劲”,未来就可以更好地去“拿捏”。


实验室的另一角,新一代灵巧手已能熟练完成拧灯泡这类精细任务。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是指尖数千个传感单元的协同发力。


帕西尼感知科技运动控制算法工程师 苏高正:可以用非常微小的力接触它,进行拧的动作。指尖指腹都搭载了触觉传感器,可以感知到十五维度的信息,一只灵巧手是搭载了1140个传感单元。


工程师告诉记者,让机械手拥有“触觉”,是实现精准操作的关键。这双能感知温度、湿度、材质甚至力的方向的灵巧手,背后是团队五年的“死磕”与坚守。


帕西尼感知科技运动控制算法工程师 胡建:我们要对它抓取物体的稳定性分析,感知到的数据,通过我们的模型去建模,才能做到应对更复杂的场景。之前定的任务是把这一黑板的任务目标擦干净,下面这些工作可能比前面的四步加起来时间还要长,但是我们有信心在两个月之内能达到一个不错的效果。


五年前,触觉传感器还是国内一片“无人区”,作为机器人产业的关键零部件,曾是“卡脖子”技术,单片零售价格一度超过10万元。如今,这一技术不仅实现了100%国产化,价格更是降至199元起。五年前买一片传感器的钱,现在能装备一套灵巧手。


这份突破,离不开团队上百万次的试验,更离不开这群年轻人的日夜坚守。采访中,记者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公司里原本供大家休闲放松的午餐咖啡角,如今早已变成跨部门协作的“脑力激荡区”。每当遇到技术难题需要协同解决时,年轻的工程师们就会围坐在一起,交流探讨,合力寻找解决方案。


别看这些年轻人年纪不大,一个个都是行业里的行家里手。面对镜头,他们从容自信,聊起深耕的机器人技术,总能清晰流畅地分享见解,言语间透着对这份事业的自豪与热爱。


从几个人的初创团队到如今超过600人,从技术空白到定义行业标准,灵巧手的成长轨迹正是这群年轻人奋斗的缩影。目前,他们的产品已服务上千家企业,并远销欧美市场,涵盖先进制造、高端装备、医疗康养等多个领域。


帕西尼感知科技联合创始人 聂相如:“十五五”规划建议大力发展具身智能,而我们作为机器人企业面临这样的机遇,实在是非常激动。我们希望在未来5年,去到更多的应用场景,像康养、养老行业、特种救援、零售消费、物流场景,进一步应用落地。
聚链成势
打造“人机共生”新图景



一双灵巧手的突破,折射出一个产业的崛起。这家企业的创新突围并非个例,在深圳南山区,完备的机器人产业生态圈已然成型,上下楼即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产学研“最后一米”被彻底打通,让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共同绘就“人机共生”的全新图景。


一条充满未来感的“创新走廊”,这条街十多公里的道路上,汇聚了上百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大家亲切地称这里为“机器人谷”。这些写字楼里坐落着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对面则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聚集区。实验室的新想法转眼就能拿到工厂试,学生的新发明可以直接对接产业的真需求。


这家专注割草机器人的企业,就在“机器人谷”里找到了匹配的定位设备供应商,困扰已久的避障识别能力迅速提升,定位精度也提升4到5倍。
不仅如此,企业的需求还会像“订单”一样直达校园,给高校的研发提供精准的方向。


南方科技大学自动化与智能制造学院副教授 陈亮名:我们课程设置,包括我们项目的设置,很多来源于我们这个产业,这样就能很好地做到产学研的一些转化。


眼下,在“机器人谷”,创新不是单打独斗,产业链的聚集,让“谷民”们受益颇多。有的提供核心部件,有的优化技术方案,有的完善生产环节,大家既是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又在相互配合中共同提升本领,加快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速度,也让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不断攀升。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深圳的机器人累计专利申请量达到了7.8万件,居全国第一,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国产化率超过了90%。


深圳市科技创新局科技重大专项处副处长 李坊标:在过去五年,我们的产业集群加速成型,有机器人湾、机器人谷、机器人岛。关键核心零部件,包括算法大模型等方面逐渐可以自主可控,甩掉了“卡脖子”的那只手。


产学研加紧攻关的同时,当地也在不断开拓新场景,护航机器人企业探路。眼下,深圳已经开放了政务巡检、巡警、消防等机器人应用场景,促进机器人在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等场景验证中加速迭代。
中国智造以机器人创新
赋能高质量发展



“十五五”规划蓝图已徐徐展开,国家大力发展具身智能的部署,为机器人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灵巧手的技术突破、机器人产业集群的崛起,展现了中国智造的发展活力。
我们相信,在年轻科研人员的坚守与产学研的协同发力下,未来机器人技术将不断取得进步,创新成果将加速落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期待您打破宁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发表评论
发布 联系QQ